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性临床学科,是对各种急性病及危重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等诊治的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急诊医护人员所作的贡献得到了认可,急诊科逐渐成为对急危重患者进行快速准确诊断以及有效急救治疗的场所,急诊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跨专科、综合性的急诊医学专业。为了保持急诊科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室建设上要重视以下环节:1、读懂、领会、贯彻急诊各项规章制度;2、重视科室及人员的细节管理;3、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的沟通培训;4、加强医务人员的仿真模拟训练;5、临床带动科研。


        急诊科疾病特点:患者病情急、重;疾病谱广;处于疾病早期阶段,不确定因素多;人口老龄化,多种疾病合并为一身的多;危重患者在做出明确诊断前就要给予医疗干预;来诊患者常以某症状或体征为主导;病情轻重相差甚大,从伤风感冒到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和家属对缓解症状和确定病情期望值高;有些病及时有效的处置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如心梗、脓毒症、中毒、创伤性休克等)。医学是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科学,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尖刀兵和突击兵,是最早与人的生死进行短兵相接的专业。这就要求急诊医生要用最少的数据,最短的时间,最敏捷的思维和果断的决策,使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第一时间对病人救治。


        严格遵守与急诊医学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才可以使上述救治得以安全有效的完成。2009年5月25日卫生部制定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科学的规范了急诊科定位及任务;急诊科建筑布局要求;急诊科分区要求:医疗区、支持区;急诊科运行要求;急诊科医护配备要求;急诊科管理层要求;以及适用急诊科的规章制度,包括:首诊、分诊、病历、报告、会诊、院感、质控、优先、抢救流程及预案、协调管理、设备管理和安保制度;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急诊科的管理者要按这些要求设立急诊科,规范急诊科的管理。急诊科的医务人员要解读和领会各项制度,只有这样才是保证急诊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伟大的成就往往建立在那些平常不引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之上。重视细节管理,特别是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是急诊科生存之本。关注在节假日、晚间和高峰时段的急诊医务人员的投入,合理安排排班,不应由于人员短缺造成医疗救治的延误。对老人、儿童和妇女的急诊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的病生理特点有其独特性。严格把控开展的新技术、对新病人要更多的给予关照、对新医生既要放手,又要严格要求,更多的时候,让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传帮带。在临床工作中,还要注意以下细节:对病人要有礼貌,语言要和善;遇到抢救,动作要敏捷;穿衣得体,整洁;病情交待要及时,语音要恰当;遇突发情况时,在病人和家属面前要镇静;闲时电脑打游戏、玩手机、无所顾忌的说笑、不分场合发牢骚、无节制的接打手机都要避免;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优势,多和病人进行恰如其分的肢体上的接触;把问诊当聊天,问完病情,再对患者的饮食,日常生活习惯做健康指导,往往更能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感激;每天上班后、下班前对自己的病人巡视一下,病情不稳定的病人,要随时看等。


        医患沟通是急诊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些都说明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做好医患沟通的先决条件是,首先树立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同情之心。确定医患沟通的目标,建立医患信任,相互通报情况,以取得彼此相互理解。沟通的方式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进行。好的沟通者,需要有悟性;沟通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锻炼,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常常在临床工作中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是:缺乏自信,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够;没有重点或条理不清楚;只注重表达没积极倾听;未换位思考,忽略别人的需求;未慎重思考,轻易发表意见;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用威胁的语言;易受干扰的环境;失去耐心,造成争执;准备时间不足或沟通时间不够;情绪不好影响心态;理解或判断错误;文化、职位、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被第一印象及身份、地位左右;过度自我为中心;不信任对方;只听自己想听的。为此在医患沟通中一定要记住,有“礼”比有“理”重要;沟通对象比沟通场合重要;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重要;数据比态度重要;积极比消极重要。


        在急诊的抢救中,常常需要与时间赛跑,急诊医学特别重视时效性,“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功能”,同时需要多种抢救设备的参与。这就需要急诊医务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抢救手法和抢救设备。要想战时技术过硬,一定需要平时的勤学苦练。场景越逼真,训练效果越好,所以要加强仿真模拟训练。急诊医生的思维有别于专科,其特点是:他的临床思维要把人体各器官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对疾病的诊疗不应只强调器官而应兼顾整体;急诊医生要善于思考,从现象看本质,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作为急诊医生要培养自己善于学习能力;勤于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


        谈到科研,现今许多急诊医生是被动做科研,因为医院考评、科室考评、绩效考核,所以做科研兴趣不大,做出的科研质量一般,很难为临床所用。还有的医生是因为晋升、在职学位毕业、希望得到医院或科室的奖励而进行科研工作,虽然有了目标和动力,但动机并不是很正确,故此,也做不出高水平的科研结果。少部分急诊医生对科研工作充满了兴趣和乐趣,对临床工作发现的问题,愿意提出多个为什么,也愿意通过科研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个案报道;个案并文献复习;综述,Meta分析;通过回顾性,前瞻性临床病例总结;多中心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前瞻性病例分析以及用动物实验,对相关疾病发病的机制进行研究等。这样通过临床来带动科研,再用科研的结果指导临床实践,真正达到了做科研的效果和目的。用王国维《人间词话》来解读一下做科研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想成大事业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建设,软硬件合理的配备配置,是急诊科发展的第一步;良好的科室文化,注重细节管理,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是急诊科良性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狠抓基本功,加强技能素养的锻炼,是保证急诊科医疗质量最重要的一环;医教研并举,医疗带动科研,将使急诊科的发展提高一个档次,为成为急诊领域的领头羊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