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经说过:让人惊奇的事情却是在人类和动物世界里,人和动物那些极为强烈、多样和不息的活动却是由饥饿和性欲这两种简单动力所产生和维持。由此看来,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因为饥饿,每天都需要食物果腹。吃对人类太重要了,没有了吃,人类就没有了健康,没有了吃,人类将会在生活中失去很多乐趣。在急诊科经常会见到这样两类病人,一类是年岁大了,牙齿的状况也不好加上食欲下降,导致全身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了各种感染,高渗昏迷,贫血等疾病;还有一类是患有了脑血管病的病人,因为影响了吞咽功能,导致进食困难,也会造成全身各种营养不良。好多时候医生会发现,那些进食状况好,营养指标正常的病人,病情恢复快;反之那些病情不是太重,但进食不好,营养状况差的病人,病情恢复就慢,甚至病情还可能恶化。可是不是能吃,就一定身体好呢?急诊科也经常被送来一些吃大鱼大肉多了,导致发生了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和痛风的病人。看来,能吃也未必就不得病。


        吃是人的本能,不吃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续。吃多了人还可能被“撑死”,生命也会被终止。所以不吃和吃的过多都不行,要想让身体从饮食中获益,只能吃的适量。但是否吃什么都行呢?从现在的健康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当今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也越来越多,除了一些遗传因素外,都与吃的内容有关系。甜点、饮料、油炸食品都是许多肥胖人的挚爱。前几天收了一个20来岁,急性胰腺炎的小伙子,体重超过了200斤。每天以可乐当水,后来发现血糖也很高,医生建议不要再喝可乐了。可是病情刚稳定,就不听医生和家长的劝阻又开始喝起了可乐。上万年前食物没有那样丰富,人类的祖先只能通过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虽然长的又黑又瘦,吃的食物口感也远不如现在商场摆放的那些琳琅满目的食品纯正,但是糖尿病,自身免疫失调,癌症,痴呆这些病也与人类祖先无缘。确实,现在人比人类祖先活得更长,但是这并不能弥补现在人本应活得更好的事实-----享受无病痛的生活,尤其是在患病的风险上升的后半生。可由于众多慢性病(糖尿病、心脏病、癌症、高血压等)对现在人类的侵扰,使得患病者早早的就失去了生活的质量,每天进食的不是食品,而是带着一大堆化学符号的药品。虽然现代医学技术通过针对疾病本身的干预,使得人类的生命活得更久,但是这仍无法抵消数百万的人们遭受可避免又没必要的疾病之苦的事实。躯体的痛苦,心灵的煎熬比人类祖先死于感染或被猛兽吃掉更可怕。


        既然许多病是吃出来的,那么如何吃才能避免这些病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如同治病一样,也不是很容易的。最近看到一个微信,题目是:你所不知的胆固醇冤屈血泪史,说的是2015年2月,美国政府出台了最新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则是从1977年开始就在该指南出现的对于膳食中摄入胆固醇的限制---每日不超过300毫克,被取消了。以前一直认为高胆固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饮食中要求严格限制胆固醇类的食品摄入。今天这则消息一下子让人困惑了,胆固醇类食品该吃不该吃?也是最近读了一本美国神经科医生珀尔马特写的《谷物大脑》,书中对目前我们一直推崇的科学饮食食谱进行了颠覆性的抨击。书中谈到:我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之中我们的饮食转变了,从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转变为如今基本上由谷物和其他破坏性碳水化合物构成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这是以下这些与大脑相关的现代疾病的根源,包括慢性头痛、失眠、焦虑、抑郁、运动障碍、精神分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那些很可能预示着严重的认知衰退与具有典型症状的、无法治疗和治愈的、不可逆转的脑部疾病的老年健忘问题。他同时也谈到了,胆固醇不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对身体可能起到南辕北辙的作用,当然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依据,来佐证他提出的观点。到此为止,作为一名医生,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自己吃什么?让病人吃什么?哪一种吃法更有益于健康?哪一种吃法让我们不患上那些可以预防的疾病?哪一种吃法可以让我们像以前祖先似的,无慢性病而终?


        我只是一名急诊科医生,缺乏与吃有关的许多科学知识。一直以来依据书本和指南的吃法,看来也不是很可靠。当然人生这50年也没有摸索出吃的经验。因为我的胆固醇也高,我的尿酸也高。但是读书就是为了思考,思考就要想出办法改变现状,我还是尝试着为自己,为家人提供一些不成熟的饮食建议。首先,看一下祖先的饮食结构:75%脂肪,20%蛋白质,5%碳水化合物。再看一下美国专家推荐的现代人饮食结构:20%脂肪,20%蛋白质,60%碳水化合物。回顾祖先吃的东西,都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成份。看看我们现在进嘴的食物还有多少纯天然的东西。祖先那个时代的食物没有那么充足,经常会有吃不上食物或吃不饱的时候;食物种类也没有那么丰富,所以祖先们也从不挑食。而现在的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家外,都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到足量和种类繁多的食物,这样导致现代人进食挑剔,而且不把肚皮撑饱,不离开饭桌。看看祖先是怎么吃的,再看看我们自己的饮食习惯,该怎么吃,你懂的。最后想说的是,在吃这个问题上,要走中庸之道,要个体化,要量力,要同看病的思维一样。


                                                     201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