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挂号看病,医生诊病开药,这是一个固定的看病流程。由于生病带来的痛苦,这时的病人显得都很大方,病人常常喜欢跟医生说的一句话是:大夫给我用最好的药,不怕花钱。


        有一次,一个病人刚在别的一家医院看完病,就又来到了我所在的医院。问他为什么刚看完病就又来看病了,他说:那家医院给我开的药还不到10块钱,我觉得这药不管用,出了医院门就给药扔了。世上真有所谓最好的药吗?实际上是药就有副作用。有时临床会看到医生给病人处方阿司匹林抗凝,却引发了胃出血;吃他汀类药物降血脂,却导致了肝功能的异常。所以医生手里没有病人祈盼的那种灵丹妙药,而且好多时候发现有些病人的病是不需要用药治疗的。以前那种一看病,就开药的流程可以改一改了。病人要接受病看了,但不需要用药治疗;医生要适应不开药,病人的病也能好。那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医生我不佩服,反而对那种敢于相信自己的临床判断,果断的不给病人进行药物干预的医生,我会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有些病人的不适是由于亚健康引起的,有些是心理焦虑和害怕引起的,有些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引起的,有些病人患的是自愈性疾病,凡此种种情况都不需要药物治疗。当然不用药物治疗不等于不治疗,除了药物处方,医生还要学会开运动处方,食疗处方,心理安慰处方。不要小看这些处方,它要比开单纯的药物处方更有难度,对医生的知识面要求更加广博。也就是说医生要先通过临床的专业知识,判断病人是否是有药可医的病?进而再通过医学科普的宣教为病人解读健康的理念。大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好的医生可以在病人还没有出现临床情况时,及时点拨病人,开出合理的非药物处方。我算是一位比较喜欢运动的医生,平素喜欢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跟病人聊起运动给身体带来的益处。特别是许多病人,身体没有大的病生理问题,但由于不运动导致了肥胖,进而使得血糖偏高,血压偏高,睡觉打鼾,动不动就感冒等。我给病人的处方,不是降糖药,降压药,带呼吸机,吃感冒药。而是让病人每周至少拿出三天的时间,每天拿出至少一小时的功夫,选一种自己能坚持的有氧运动,可以快走、慢跑、游泳等,既花钱不多,又避免了吃药的副作用,同样可以得到改善身体健康的结果。对于35岁以上的年轻女性,特别是已经有了孩子,以后随着2胎政策的开放,还可能再养第二个孩子,一定要注意骨质疏松的问题。骨质疏松可以引起疼痛,也可以引起骨折,虽然不至于危害生命,但也会使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一旦形成骨质疏松,治疗也非常困难。花钱多少不说,可受罪不少。早期一张运动处方,就可以使我们女同胞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机会或减轻发生的症状。第一,每天走出家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多晒晒太阳。第二,迈开双腿,摆起臂膀,走起来。每天时间不需太长,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有才能减少骨质的流失,延缓骨质疏松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久病的患者和年岁大的老人,长期不运动或卧床不起,也会使全身的生理机能都发生改变,包括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心肺储备功能变弱,特别是心理状况会引起很大的波动,对其自身的状态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所以一旦病情允许,先让病人在床边坐一坐,然后改在轮椅或沙发坐一坐;进而搀扶病人站一站,迈动双腿走一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排一些简单的健身操。总之,对这些病人不是以药为主,而运动是王道。


        昨天来了一位30多岁的女病人,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呼吸深大,血糖高的测不出,血的PH值小于7,也就是出现了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10年前,病人有过妊娠糖尿病,生完小孩,监测了半年血糖,发现没有事,就放松了警惕。每天以可乐当饮料,不运动,不查体,最后导致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来在10年前通过一张非药物处方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最后落到了都快出现生命危险的地步。有时是病人的无知和侥幸,有时是医生的惯性思维---医生是看病的。导致了本不应该得的病,得了;本不应该出现的危险,出了。最后的结果是:病人后悔,医生遗憾。


        医生手里的王牌不是光药物和手术刀,还有许多其他。这就要求,医生要知道哪些运动对哪些病人是适用的;医生要懂得哪些饮食对哪些病人是健康的。医疗固有的手段是针对疾病本身,而且所有的手段都会有副作用,好多时候还不能使疾病根除。医生要摆脱我是看病的医生的思维,要将自己工作的关口前移,向着让众人不得病的目标努力。众人也不要把医院当作就是一个看病的场所,把医生当作就是起死回生的神仙。要知道,规劝也是看病,说运动谈饮食也是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