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我从上互联网用中文写作已经写了20年整,尤其在正式进入美国医生职业后的15年里,写作包括科普更多、频繁。

        二十年的写作体会是,我认为科普第一要素不是你展示自己的医学知识,抄书谁都会!科普是寓医学健康知识于激发读者乐趣或阅读兴趣之中。我写某个医学问题科普,总是用一幅世界名画、一个电影、一个当前公众关心事件、一张动人照片作为切入点,然后引发读者对其中的医学知识有兴趣读。我在北美的博客近千万点击,大概北美老一代网人里、也只有方舟子可以比肩的,而他不是医生。



        我可以为写一味圣经里的草药,把芝加哥大学东方系和医学院图书馆所有有关这个草药的著作翻阅浏览完,为一篇科普花百十美金购买我认为需要的相应参考书!


        写科普,有不少人认为是不起眼的小事,我不这样想。举例,宇宙学关于时间,这是最高深的天文学问题,只有哈金这样的大学者能做到深入浅出把时间这个天文物理问题写出一部“时间简史”这样的风行全世界被发行多种文字最大量的科普读物!


        科普知识,首先要有基本的医学知识,这不难,难得是要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对一些医学临床问题与社会文化链接,揉合,在趣味,吸引读者的文笔和切入点上多下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要是只是抄书、摘录、如同最近几个群里有个基层医院叫贺什么的小医生那样做复习医学院课程笔记摘要那种东西也挂个“科普”就太简单了!那种东西,职业专家不会看,老百姓更不会看,顶多给考试执照复习抱佛脚的看、那哪能算科普!?


        写医学科普,应该首先阅读一些医学史的著作,一些与公共卫生社会医学有关的文章、了解流行病学、然后、结合自己的职业专业特点,把本专业医学知识用趣味的方式、角度,文笔展示给不懂医学的普通民众!时刻要记住一个原则:你的对象是非医学专业群体,他们可能完全不懂医学知识,你要把自己放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和写作,这样才能保障你写的东西可以最大限度被这些读者接受消化吸收、起到“科学知识”的”普”的效应。


        我可以说医学史在我的四大架子英文书籍里不比我的病理专业书少!外科史、护理学史、药房史、内科史,心脏学史、放射科史、病理学史,精神病史(曾是我最感兴趣的科目之一,就是77级入校后看了英格丽.褒蔓和格里高利.派克演的“爱德华大夫“电影闹的”)、纳粹医生史、生物战史、等等。


        阅读这些医学史书、可以更深刻了解人类医学的进化演变过程,对一些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和问题理解也不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东西方文化交融,引起读者兴趣和共鸣……


        科普知识,首先要有基本的医学知识,这不难,难得是要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对一些医学临床问题与社会文化链接,揉合,在趣味,吸引读者的文笔和切入点上多下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我文革时期偷偷打开学校禁书收藏室“孔乙己“出大量禁书,其中包括了前苏联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谈21世纪“、“趣味物理“、“趣味数学“、“趣味化学”、“趣味几何”、以及生物、地理等系列。这些都是我现今写科普的启蒙读物。人家的科普水平那时就远高于国内高士齐等人的东西。


        作为职业人士,除了用技能做事救死扶伤,用文笔科普,其实效应比你亲自看几百个病人,做百十台手术的社会效应大多了!我现在做国内远程会诊、常常有乳腺癌患者求助,为何?我一口气写了关于乳腺癌的科普有6-7篇,北美读者尤其老留学生最早接触互联网中文论坛的,许多都阅读过我的华夏文摘系列、包括科普系列。所以当他们遇到自己或自己家人有肿瘤问题,会主动联系我,征求意见和咨询会诊。当然,成为正式医生后,这种线下活动更频繁。现在国内不少医学中介与我链接进行远程会诊也是源于我这二十年来的义务科普!


        我喜欢写科普,我既然当不成教授、没有著书立说成为学者的能力,不妨就做些力所能及的科普教育吧……


        莫以善小而不为!


        4/3/2016 美国 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