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也好,欧洲也罢,大家对教堂的钟声再熟悉不过了,每当听到这钟声,我都想,人们要去教堂做礼拜了,要去洗涤一下自己的灵魂了。人的本性之中都有自私、贪婪、嫉妒、抱怨、愚昧、执着、傲慢、猜疑等弱点,这些弱点在某些情况下,就会操纵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人就容易鬼迷心窍、误入歧途,犯各种错误。佛教把人的这些弱点总结为:贪、嗔、痴。贪、嗔、痴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这一点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完全不同。


        佛讲的是“修行”,而国内寺庙大部分人都不是在“修”,而是在“求”,求佛保佑平安、发财、升官等等。一字之差就完全改变了佛的本意。所以佛说:从求到修,需要的是一个“悟”字,领会到“悟”一层的人已经很少了。

        而基督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佛教完全不同,他们把“悟”的过程叫做:忏悔。这一点是非常高明的创举。

        因为人内心里的贪嗔痴随时会出来作怪,人就有可能犯错误。而犯错误需要首先有想法,然后才有行动。如果在有想法的时候去教堂忏悔了,那就有可能避免犯错误的行为出现。如果已经犯了错误,去忏悔一番,争取下一次不再犯。所以宗教能教人忏悔,本身就功德无量了。

        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就用精彩的故事诠释了这个道理。冉阿让穷困潦倒,到教堂借宿,神父给他吃了顿饱饭。深夜他想(贪):教堂的餐具都是银子的,要是偷了能卖多少钱?(嗔):这世界太不公平了,我为什么就受穷?他们为什么就享福?(痴):说干就干,冉阿让半夜起床,偷走了银餐具。

        当他跑出不远,坐路边卖赃物时被警察抓住,询问其来源,他撒谎说是教堂神父送给他的。警察带冉阿让一起见到神父。神父看看这些餐具和冉阿让,一切都明白了。

        这时神父没有让贪嗔痴作怪,他说:“孩子,你就拿这点东西怎么行呢?都不够你几天的饭钱,来!我这还有一些,你都拿去吧”。说完神父把特别大的一对银烛台装进冉阿让的麻袋里,然后对警察说:“这些都是我送给他的”。此情此景,把一个罪犯教育了,冉阿让感悟了,之后他忏悔了自己内心的罪恶,从此他努力工作,一心向善,担任过市长,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人才。恰如佛教里面的: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北医草岚子胡同附近是北京四中,那里有一座非常精美的教堂,青砖尖顶,外面朴素庄重,里面高贵典雅,不知如今是否又恢复了它的职能?

        在陕西扶风县有一个法门寺,八十年代雷电击到佛塔,文物部门在塔基地宫当中发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震惊世界,因此法门寺名扬天下。舍利是武则天登基后从洛阳迎取来供奉的。当地筹资25个亿,在旧址旁修建了新法门寺。

        新法门寺中轴线大道长达2公里,建筑金碧辉煌,紫铜打造的十八罗汉,三层楼高。黄铜打造的八大菩萨,四层楼高。主建筑双手捧佛塔,二十层楼高。游客沿着中轴线一路走去,就如同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法门寺建筑的震撼力不亚于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中山陵。我个人认为,法门寺是人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只有身临其境,你的思想才会发生改变,不只是改变,是升华。

        不过在宗教发展史上,那些身披黑袍,手捧圣经的神父们,不都是那么善良和宽容。《巴黎圣母院》就是雨果先生对他们肮脏心灵和卑鄙行为的声讨和控诉。古代法国基督教神父一句话,“十字大军”东征数次,导致多国陷入战争几百年。

        我们这些人从小学习政治,讲的都是唯物主义,批的都是唯心主义。但是我留学德国期间,接触到真正的德国古典哲学,发现唯心主义是了不起的科学,它能解决很多问题。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复仇故事,复仇能让他心理感到满足,但并不幸福。只有从内心深处放下仇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自从重新认识了唯心主义之后,我发现工作和生活改变了很多,贪嗔痴自然退去,我好像步入了自由自在的新生活。

        教堂的钟声又响起了,钟声呼唤我们停下奔波的脚步,放松紧张的精神,让灵魂去接受一下洗涤,去吧、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