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高考第一志愿报了北医,第二志愿报了北师大,说明骨子里还是有当老师的意愿。后来毕业分配到了北医的教学医院,我就有了两个身份,既是医生,也是老师。医生是给病人看病,老师是带北医的实习学生,除了给学生灌输知识外,就是教书育人。由于自己是一步步从一个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学生,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的几个阶段,最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还算是能胜任自己本职工作、自食其力的医务工作者,可以说自己每一步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各个阶段老师辛勤的培养和教诲。活到了55岁,算了一下,其中有近20年的时间是以学生的身份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交给了我许多新知识点,同时也交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人的性格是娘胎里带来的,是父母给的,很难改变。但一个人思想品德的高低,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是和我们后天习得的知识有很大关系,难怪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从不认为老师只是教知识,实际上老师有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告诫学生怎么做人。


        我以为医生做老师应该是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医生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正是作为老师不可缺少的。爱心,首先喜欢这个职业的老师一定要有爱心,要喜爱自己的学生,这种喜爱是真心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这样你才有一腔热血把你的知识教给学生,把你的优秀品德传递给学生。沟通,不说话的老师很难胜任老师这个职业,不会说话的老师应该远离老师这个行业。只有沟通才能把老师的知识,老师对人生的理解、态度和做人的道理,告知给学生;只有沟通才能使你知道学生的薄弱点、学生的需求。换位思考,每个人都经历了漫长的学生生涯,任何老师也不例外。当初学生对许多知识的掌握还是肤浅的,对人生的道理理解的还没有那么深,做事未必那样成熟,冲动在所难免,老师应该理解这些都是学生走向成功躲不过去的一段路。就像园丁修剪的树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枝枝杈杈是理所当然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觉得其行为不可理喻。学习,老师教知识首先自己先要学习知识,上学时我们在学知识,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学习知识,年轻时我们在学习知识,年纪大了同样需要我们还要学习知识。向书本学知识、向生活学知识、向工作学知识,还要向学生学知识。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学习就要落伍,不学习就要被淘汰,更何况我们还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所以,正像毛主席所说的“学到老、活到老”不是一句空话。品德,一位合格的老师除了具备上述的几种能力外,品德是老师的立足之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而且潜移默化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人师表,要懂得自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作为老师是需要掂量着的。在学生还需要浇水剪枝成长的时候,跟什么人就会学什么人。品德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有时跟学问也不沾边,学问大不代表品德高。所以,老师也好,教授也好,如果要对得起这个称谓,还真得要有一个好的品行。


        这些年脱产1年带过北医学生,也定期给北医学生讲过大课,从05年开始带北医的研究生,如今也有十几名研究生毕业。虽然也按照一名合格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因自身能力有限总还是达不到一名真正合格老师的标准,当然只要做老师一天,我还会为这个目标继续努力。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当了多少年的医生,也预示着我当了多少年的老师。我所接触的学生都是医学生,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为着将来成为一名为患者救死扶伤的理想来到了北医求学。他们有梦想,有追求,当然因为年轻在求学过程中也有困惑和烦恼。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甚至不同的惰性,都需要老师因材施教。我从来不反感与学生交往,反而非常乐意与他们在一起。就像见了病人就喜欢与他们聊聊天,见了学生我也喜欢跟他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的感悟。在带研究生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会完全不同,人有惰性在所难免。一般我把它分为三类学生:一类是学习热情很高,求知欲很强的学生,这些学生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同时还时时要求加班加点获取更多的学习任务;二类是按部就班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但老师拿小鞭子督促一下,也能把学习和分配的工作完成完成的挺好;三类是惰性较大,学习热情不高,得过且过,即使被老师小鞭子抽打也很难往前走一步的学生。如同看病有模范的患者、听话的患者和顽皮的患者,加上疾病的种类不同,即使同一种疾病,每个人的感受和反应不同,所以,每位患者都要有针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学生也需要发现和找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给予指导帮助。医学讲究精准医学,同样教学也要讲究精准教学,实际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学生是医学事业的未来,没有经过修剪的树木,会长得稀奇古怪,虽然有视觉效果,但总让人感觉不如挺拔的树木来的实际,会给今后带来更大的益处。所以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既要治好病人,同时也不要忽视对医学生的培养。


        医学生的培养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厢情愿,永远不会成功。我眼里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首先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颗先吃苦再享受的心,有一颗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心,同时具备能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好的品德。考入北医或北医毕业不是人生的终点,更不是最后成功的标志,只能说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听许多学生说,进入北医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但进入了北医怎么走?更多人会产生彷徨。古人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晚清学者王国维在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老师和学生是一棵树上的两个果,是共生的关系,有了学生才有了老师,有了老师也就意味着有了学生,恰似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一样。看似老师教给了学生许多知识,实际老师也从学生的疑问声中学习到了许多平时被忽视的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事业的延续和传承是需要师生一代一代的交接,为了今后医疗事业的辉煌,老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学生要有“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


        2016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