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中年,常常思量人生苦短,不知不觉就过了可以大把消耗时间,而不感心疼的年龄了。现在小心翼翼的数着时间,掐着时间,看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即使这样,仍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的班要上病人要看,每天的院内、院外的会要开,学术交流要做。等到忙完了事回家的时候,太阳也快落山了。到家后本可以轻松一下了,又发现脑中的许多知识已经过时了,甚至出现了断档,不得已还要拿出时间给大脑充电。这样算下来,每天留给自己随意支配的时间真是不多了。


工作之余,对于年龄大的人,第一个就会想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为中年已到了多事之秋,谁都怕得病。中年对于让身体拥有健康、让灵魂有所归依、让理性遵从法则感悟更深。但健康既不是想出来的,不得病也不是说出来的。想健康就得动,就得练,可对于有限的时间如何分配,大家会其说不一。如果按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睡眠6小时、上班路途2小时、晚饭家务2小时和看书2小时来算,一天24小时还能余下4小时的时间用作他用。4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把这4小时瞬间耗没;一顿朋友聚会大餐,在推杯换盏之中,4小时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在商场里游逛,还没有等钱拿出手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够用了。可是对一位经常运动的人来讲,每天拿出1个半小时做运动就足够了。4小时对1个半小时谁长谁短,想必一个幼儿园的孩子都会算。但成年人看问题,处理事情显然要比幼儿园的孩子成熟多了。他们除了会算,还会权衡做某件事值不值。值得做的事,不用劝自己主动会做,而且不计代价、不惜成本。不值得做的事,说破大天,天王老子来了也无济于事。对于运动这件事,许多人往往说的风声大,做的雨点小。显然在他们看来不值得,又花时间,又遭罪,常年累月运动的话,再把关节损伤了找谁说理去呀。


我算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如果我每天有4小时可支配的时间,我会拿出1个半小时去参加运动。在我现在的价值观里,从4小时中分出1个半小时去运动是值得的。当然在早些年间,运动并不是我业余时间的首选。看看电视、聊聊天、找朋友聚聚会,甚至没事的时候坐在沙发上发呆,都可以很轻松地让我与运动说再见。一句话:花时间去运动又受罪不值。结果是体型变胖了、肚囊长起来了、年轻人的精神气也没有了,血的多项生化指标飘起了不正常的小红旗,脂肪肝也乘虚而入。运动确实是苦差事,枯燥的重复毫无新鲜感,短期的效果一点也体会不到。什么马甲线呀,八块腹肌呀,想都别想。它远不如看电视、聊天、聚会、逛商场、坐着愣神遐想,看的那样轻松、惬意、舒适,瞬间就会产生愉快感和满足感。但作为医生,我知道身体是生存的基础,身体健康是工作的保证,也是享受生活的本钱。工作中看到那些过早离世的患者,看到那些重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他们许多都是在值与不值的选项中出错了牌、打错了勾、选错了答案。而我自己的经历也验证了运动与不运动对人的健康是完全不一样的。


值与不值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时间和场合的不同,位置时常被互换。和平年代的字画、古玩、珠宝翡翠是财富的象征。而在兵荒马乱的战乱时期,它们可能不如一个窝头和一碗粥对一条生命更有价值。人对生命的理解,不只是活着,而是活着健康。每个人的健康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运动来进行交换。当然,只要运动都会占用本来人们已经不多的空闲时间;不管什么运动初始都会有痛苦,包括气促、心跳、四肢酸痛等;而且运动是长期的,一旦扬帆就不能收回。从这些情况看,运动确实不值。但经常运动的人会把体重指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心肺储备功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心理愉悦感会明显升高。运动的获益是全方位的、具体的、有时间性的。免疫功能的加强,会让人们远离感冒;四肢肌肉的强壮、关节的灵活使人们避免跌倒进而减少骨折的发生;大脑内啡肽的释放可解除心情的抑郁,使人们对未来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期望和憧憬。这样看来拿出时间去运动又是值得的。


虽然物质的值与不值是相对的,但对有利于健康的值与不值就是绝对的。珠宝字画、名车别墅虽然珍贵,它们不是唯一,可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一个个体就是确确实实的一次。有人说动物也是有思想的,但人除了有思想,还会用大脑去思考,进而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一条永恒的定律。生命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质量第一,数量第二。质量与生活方式有关,数量与遗传有关。高智商的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选择的,同时知道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值得留恋的。运动保证不了长寿,但可以改善生命的质量。马克·奥勒留说:如果你还在乎你自己,那么就趁你还有一丝力气的时候行动起来,迅速找回现在就摆在你面前的理想目标,把游手好闲的空想抛到九霄云外,赶紧进行自我拯救吧。我也想说一句普通人的话:运动起来吧,让我们在运动中优雅的老去。


2016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