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3亿人;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这里谈到的几个数字都是和生死有关,都是和健康有关,所以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给予关注。
算了一下还有14年就到2030年了,那时我是70岁,按人均预期寿命来讲我还是应该能活到这个岁数。人是健康的活着,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或生不如死活着,是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指数。人人都期盼健康,因为健康可以使人有愉悦的心情,健康赋予人有无限接近大自然的机会。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助手,健康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但现实世界里,看到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我们国家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6.8%。吸烟人数超过3亿人,15岁以上经常饮酒率达9.5%,15岁以上人群不主动体育锻炼率达72%,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达30%,肥胖率近12%。高血压人口1.6亿人。糖尿病患者达9240万人。由此看来,要想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光有对健康的期盼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14年的光景在宇宙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如果要想搭上人生中健康的快车,唯有要做的就是,普及健康生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人人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急诊医生应是见到人世间生死离别最多的人之一,急诊的抢救室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生死时速。许多病人虽然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但再回到完全健康的状态其实很难了。有些人失去了主动进食的能力,只能靠鼻饲饮食。有些人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外人打理日常生活。有些人肺功能极度受损,只能终日吸氧或使用呼吸机维持体内血氧的水平。前两天来了一位69岁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因为长期吸烟导致了肺功能的恶化,每天无时无刻都需要带着无创呼吸机生活。这次家用呼吸机效果不好了,来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其实很早医生和家属都在劝病人戒烟,但病人拒不接受,还经常和家属发脾气。每天只要有不用呼吸机的时候,就要抽上几口烟。这次病实在是太重了,病人准备出院以后戒烟。可疾病是不跟你讨价还价的,你等它,它不等你。你想戒烟了,可肺已经没有恢复能力了。病和健康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只能从中选其一。当然有些倒霉的人,即使想寻着健康的脚印走,疾病还是会找上门来,像一些先天的疾病或是突如其来的传染病。昨天收了一个18岁重症哮喘的病人,先天弱智,4岁就患了哮喘,病人一直被这个疾病从儿童医院困扰到成人医院。但这是小概率事件,不是引发疾病的主流。更多的疾病是人找的,就是常说的那句俗话:没病找病。对于一个正常人,得病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人有正常的防御功能,免疫系统和调节能力,所以许多致病因素在遇到身体的这些功能时,都会不攻自破,举手投降。即使不小心患上了病,也不用害怕,因为身体的这些保护功能不会让你在短时间内就病入膏肓。高血压很少一下子就让你的心脏坏了、让你脑子出问题了、让你肾脏不工作了。糖尿病也不会一下子就出现那么可怕的并发症。肿瘤细胞也不是一下子就跑到全身各处。人的理论寿命是120岁,真实的平均预期寿命也高达80岁,就说明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博弈的好,就会活的健康,活的长久。
急诊室除了那些急性病以外,更多的是疾病终末期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有家不能回的病人。这些病人有年岁大的,也有年岁相对轻的,但无一例外都是生活质量不高的病人。我们国家与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很接近,但我们无病生存期要比日本少了十几年。那就是说,日本人在七十岁还满地跑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病榻上躺了若干年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就是与我们早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有人统计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得病之后的医疗卫生是4个对个人健康和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这其中,生活方式的影响占总影响的60%,而医疗卫生权重只有8%。由此看来,一个急诊医生只会看病他对人类健康和寿命的贡献是很小的。不会看病肯定不是医生,只会看病也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医生。古人早就说过: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但现在许多医生忘记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大队人马带着重型武器静候着疾病的出现,一场战役过后,病确实消灭了,但人的健康也没了。得病就意味着痛苦,得病就意味着有治不好的可能性。医生会治病,但再好的医生也不会治所有的病。当然防病也有痛苦,它需要你克服早已养成的坏习惯,有时改习惯比“杀”了你还难受。防病就需要你有坚强的毅力,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决心,把自己的饮食调理好,把自己的身体动起来。防病虽然痛苦,但防病的痛苦是暂时的,是被身体适应后所能接受的,是一笔性价比划算永远增值的买卖。得病的痛苦是长期的,是以身体被透支被破坏作为代价,是一笔医患双方都不能盈利的买卖。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不但要会治病,更要关注人的需求是健康。会治病的医生不是上医,而具备了病未发医先治的本领,无疑不会被人说成庸医。医生的最高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健康,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手到病除,药到病除。急诊医生从接诊病人、治疗病人、最后送病人离院,贯穿于和病人接触的始终。急诊医生治疗各个系统急症病人,看护终末期病人,管理慢性病病人堪称医生队伍中的多面手。所以急诊医生除了医术,必须先要自己有良好的健康素养,这样才能养成好的健康习惯。急诊医生如果能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获益,他就会像宣传队,像播种机那样把健康的理念传递给病人。虽然说自己的健康自己管,但急诊医生更应该在病人面前以身作则。饮食不科学不合理,谁都有可能与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和营养不良结缘;不锻炼不运动,谁都有可能与肥胖、骨质疏松、心肺储备功能差和精神萎靡相伴;不戒烟不控酒,谁都有可能把自己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加快,肝功能的损伤加重;心态不平和情绪太紧张,谁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科医生的常客。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要挂在急诊医生的嘴边,要做给病人,讲给病人。生活不总是美好,但没有健康,生活一定不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