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与工商大学的老师们一起就如何维系大众健康,医生和百姓需要做些什么这个话题做了一个交流,时间两个小时。按说我这个讲题与工商大学的专业没有任何交集,听课的也都是平时给别人授课的专家和教授,理应课堂氛围是随意和轻松的,即使有些交头接耳也不足为奇。但我看到的却是每位老师和教授们的聚精会神,有些老师不时会用相机或手机拍拍课件,认真程度出乎我的意料。


        什么事情促使这些老师在自己熟悉的讲堂以听众的身份,在听与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话题,还那么专注和认真?我想讲课的人不重要,讲课的技巧也可以忽略,关键是讲课的内容。健康无疑是每一位思维正常的人都首选追求的目标,它与职业无关、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无关、与知识层次无关、与财富多少无关、与官职大小无关,只与想被疾病缠身痛苦着活着,还是想身心健康快快乐乐活着有关。在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大学生、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子女的教育也被家长视为重中之重的大事,3岁学外语,5岁学奥数的孩子大有人在,文盲也慢慢淡出了当今中国大众的视野。知识有了,学问高了,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对健康知识的缺乏和错位。从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可以看到:高血压人口有1.6-1.7个亿;高血脂有1亿多人;糖尿病有9240万人;脂肪肝约1.2亿人;超重或肥胖症7000万-2亿人。患有各种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8%。酿成这些惨痛数据的背后,就是国人对健康的漠视、对健康的不关注。


        身体既不是纸糊的,当然也不是铁板一块。身体不需要你胆战心惊的去呵护。当然也不允许反复无常地去透支。对人的身体不要搞过山车,今天对它好明天对它坏,忽上忽下不可琢磨,走中庸之路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人一生对身体的选择只有二选其一,或健康或疾病。不管选哪一个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人来世一场都逃脱不了两个字——痛苦。但两者痛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疾病的痛苦是连续的,先是躯体痛后是精神痛,而且越来越痛,最后痛不欲生。健康的痛苦是中断的,先痛后不痛,只有躯体痛没有精神痛,而且由痛转乐,最后乐不思蜀。追求享乐的人,疾病一定会缠身,因为他忘记了人世间的规律是由苦而生。寻求痛苦的人,他会因祸得福,最后得到健康的眷顾。


        人的预期寿命受四个因素影响,一是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是生物学因素(遗传、心理)、三是医疗服务保障、四是行为与生活方式。其中后者占了60%的权重。虽然说人的命天注定,但对于健康与疾病,人类自己有很大的话语权。智者必定会牢牢握住这个话语权,智者必定把健康认为是自己份内的事,智者必定会知道自己的健康自己管。有病找医生,病人不会都受益,因为许多病医生看不了,也治不好。但健康维系找自己,或多或少都受益。人的潜意识都是要健康,不要疾病。但潜意识和行动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也就是说想要健康就得有行动。中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人,15岁以上人群不主动锻炼率达72%以上。如果我们再对这些数字无动于衷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面对着更加惨不忍睹的中国健康大数据。


        作为一名对医学知识的知情者,对疾病无常的体验者,对生与死的目击者,医生有权,也有责任为大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多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