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与北京急诊的三位同仁一起,乘南下的火车赴安徽芜湖参加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走进基层”乡镇卫生院慢性病健康管理第一期培训班。目的旨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技术水平,推进分级诊疗落地。行程之前我就对这次活动充满了期待,与组织者表达了将全力以赴的支持和参与。当然芜湖的美景值得一游,芜湖的美食值得一品,但相比于这次活动的主题,走进基层与基层医生互动来看,后者是促使我来芜湖的真正动力。


        谈到走进基层与基层医生共同交流和学习这件事来说,对我并不陌生。记得1997年7月9日这天,我平生第一次长时间远离家门走出北京,告别了不满周岁的女儿,踏上我从来未曾体验过和居住过的高海拔地区——西藏那曲,去完成人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走进基层的首秀。那时的那曲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一家综合医院,但硬件和软件措施要远远落后于内地同样规模的医院。一到医院,听说医院没有自来水让我很吃惊,病人并说洗手就是饮用水也需要从家自己带。现在在医院实行的6步洗手法,在当时连想都不要想,因为手术室都没有水源供医生刷手。生活居住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考验,整个那曲地区的气候全年干冷无绝对无霜期,即使是夏天房间也需要取暖,三保暖内衣从进入那曲到离开就再也没有离开身。


        所以到那曲第一件要干的事,是学会用牛粪取暖。驻地没有自来水源,第二件要干的事,是学会到50米之外的人工井打水,然后用肩挑回驻地。医院没有食堂,第三件要干的事,是学会在高海拔的条件下烧菜做饭。同时还要与4000米以上的高原缺氧带来的气促,失眠,头疼,记忆力下降做抗争。但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认准喜欢的事、想干的事,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那时并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目标,只有从内心真实产生的为基层医院做些力所能及事情的责任感,以及为北京医务工作者争光的荣誉感,让我很快适应了那曲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与同来的一位医生和护士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虽然在那曲的生活很单调,但每天的工作却很充实。上午与内科的医生们共同查房,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下午给全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电图培训。虽然当地的部分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内地的医生有不少差距,但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不懂就问,回答各种问题也很积极,从不扭扭捏捏。我也很喜欢这种直来直去的沟通方式,很快就和医生护士们打成一片。我晚上回驻地也没有什么事情,干脆每天晚上就泡在病房里。了解医生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帮他们找阻碍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症结在哪里,强化和复习我们白天给他们培训的课程,特别是对心电图的识别和诊断,温故而知新。反过来,当地医生也告知我们一些内地不常见的疾病,像那曲是牧区,肝包虫的病人非常多,从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特点,包括影像学的特征,我都学到了不少,获益非浅。在那曲人民医院工作、学习和生活了4个月,使我对基层医生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朴实、不浮夸,诚实、不做作,有学习的欲望,也肯于下功夫。虽然整体水平和个人能力都弱一些,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


        基层医生是我们国家医疗卫生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队伍,他们肩负着人数众多的基层病人防病、诊病、治病和转诊的重要任务。没有基层医生的参与,分级诊疗就很难落地,许多慢病管理就会成为泡影。目前由于基层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医疗工作的开展。这几年国家对基层医院的硬件投入比较大,时间短,见效快。但基层医生技能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性,时间性,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加强基层医生的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医生人员数量的培训就势在必行。基层医生相对学历较低,缺乏系统规范化的医疗培训,不能形成较好的临床思维。而临床思维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由之路,所以对基层医生临床思维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略。临床基本技能,特别是抢救技能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死活,它有很强的时间性,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每位基层医生应该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从生命体征的判断到及时使用正确手法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基层医生通过建思维,打基础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前者时间要久,需要悟性,后者反复练习,需要上心。基层医生由于受制于环境,病人见的少,即使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依然是有数可数。医术的提高,没有病人经验的积累,无疑是纸上谈兵。通过走出去或者请进来的方式,把那些以前囫囵吞枣看过的病人,真真切切的搞清楚。基层医生的工作看起来不高大上,但都是实实在在。防病做得不好,就会引发大病。潜在的病没有及时转诊,就会导致大祸。慢病没有监管,生存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病的一初一尾都与基层医生相关,做好了不得病、得小病。做不好得大病、得治不好的病。


        故此,基层医生要有使命感,要有主动提高业务能力的紧迫感。否则光受政策的调遣和指派永远不会把医术提高。学习是相互的,老师想教,必须学生也想学,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基层医生比大医院的医生确实具有许多先天劣势,但先天不足需靠后天努力,知耻而后勇。大医院的医生也不要认为人满为患是好事,后果是既浪费了资源,又做了许多无用功。防病在基层,慢病管理也在基层。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走进基层,辅佐基层,把该治的病放在该治的地方。现阶段医生走基层,助基层医生一臂之力,是实现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基层医生需要大医院的医生,大医院的医生同样也需要基层医生。这样就可以把病人从始至终的规范化地管理起来,小病在基层,慢病在社区,大病疑难病再到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