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我们曾经救治的一位患者的家属写给我的信,她的名字叫王一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2010年8月,父亲住院了。父亲80岁了,曾几次住院。此次病状的凶险,令我切肤体会到了人生命的脆弱。下午发烧至38.7℃,家人急忙将父亲送到积水潭医院急诊部。第二天病症急剧恶化,肝、肾严重损伤,呼吸衰竭——重症肺炎。X胸片透视呈现双侧白肺。随后父亲便陷入昏迷状态。母亲焦急万分。实不得已,给远在千里外的我打了电话。驾车日夜兼程一天一夜后赶回了北京。冲到病床前,父亲已完全昏迷,气管插管,几乎没有了意识反射……我们虔诚地祈祷着,幻想着那一份奇迹。


        此时急诊部的大夫承载着我们全家人的希望,至今想起来仍感觉非常庆幸。急诊部内科病房赵斌主任,王聪大夫,还有更多至今叫不出姓名的医生,他们撑起了我的天。那一刻,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与我们同样焦急的心情,忙碌中大夫果决的处置令我们无意间稍稍放松了揪紧的神经。令我至今难忘的是,对我们每一个急切却又包括对枝节问题的反复询问,得到的永远是令我们难以置信的理解与耐心。那段难熬的日子,医护人员留给我们的除了亲切便只有感动。或许我们曾习惯了一些不得不选择隐忍的无奈,习惯了因理解大夫忙碌而放弃原本渴望的知情权,但是在这小小的急诊部里,我们得到了期望的与未曾期望的一切,我们没有了任何纠结。


        一天,两天,三天,父亲仍在昏迷中,赵斌主任,王聪等大夫每天拿着化验单逐项为我讲解新一天的变化,父亲以往多日的检验指数,竟似乎是全部刻在了他们的脑中,我是那样惊叹他们的记忆力。


        父亲不断出现各种令人担忧的表象,我于是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冲到医生办公室。他们安慰着我们,像家人。很愿意听他们讲每一句话,且似乎他们永远有着阔绰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听你诉说为你细细解疑。虽然他们转身后的脚步依然匆匆。那时大夫的每一次出现,我都感觉像一次次看到救星一样。


        奇迹真的出现了,父亲的各项身体指征终于一天天好转起来。父亲醒了。在刹那间,我真正体验到了绝处逢生和喜出望外。


        父亲开始恢复了。拔掉气管插管,拔掉鼻饲管,换掉氧气面罩。又可清晰地看到父亲面容了。两周后,父亲出院了!


        历险经历已经过去一年了。如今父亲时常会坐上公交车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转一转,购购物。每当有一个进步出现在父亲身上,我都非常想告知积水潭医院急诊部的医护人员,让他们与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份小小的喜悦。


        再道一声感谢——简单却真诚。


        当我读到这封信时,并没有觉得因为我们有多高的医术水平挽回了患者的生命。救死扶伤是我们每个急诊人的职责,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是信中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一个女儿对自己父亲的挚爱,表现了一位患者家属对病人恢复健康的渴望。此时我们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医生,对这个家庭来讲我们当时就是他们的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牵扯着这个家庭的喜怒哀乐。这时我真切感受到作为一个医生在患者和家属心中的分量,我们只有全心全意的努力工作,用心去体会和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才能不愧于白衣天使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