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位医生叫西野德之写了一本《良医有道:成为好医生的100个指路牌》,其中他在第74条指路牌写到医生需要五者一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好医生,一定要具备这五个角色,即学者、占卜师、艺人、演员、医生。


学者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占卜师要能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并能预测病情的发展;

艺人要有能为患者带来欢笑的交际能力;

演员是必要时要有为患者生气、给予同情、表达悲伤等情绪的演技;

最后是医生要具备的不仅能为患者治疗疾病,还要能理解、治愈患者的内心。


五个角色做好任何一个,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经过艰苦的修行和训练才有可能掌握。但即使这样在我经历的30多年从医的感受中讲,作为一名良医或者好医生应该是七者一体,除以上五者外,还要加上教育者和运动者。由此看来,这对医生的要求太苛刻了,简直无法达到良医的标准。


为什么对于医生的要求这么严格,兼顾那么多角色,实际跟它的工作性质有很大关系,医生从事的是每天都要与生病的人打交道的职业。人与物不同,他是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也就是说人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动物。有思想就会有欲望,不同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的欲望,而世上很难寻到满足不同欲望的同一解决办法,这就注定了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中,需要具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本领。病人是什么?他是在人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病,在这世界上加钱可以加病不行,不管大病小病都不行。病意味着痛苦,意味着死亡,这是所有人都小心避开,唯恐引火烧身的两件事。病让人没有了喜乐,只留下了怒哀悲恐惊。一旦人没有了喜乐平衡情绪,思维就会出现偏差,产生的想法或消极或恐怖,比欲望还可怕。故此,能驾驭病人的只有人文思想厚重,会思考懂情怀知怜悯的哲学家了,对于一般人只能是望而却步,无所适从了。疾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的历史有多少年,疾病就有多少年,时至今日科技现代化日新月异,有人预测人工智能在未来或将把50%的人类工作替代,但又有谁敢说人类疾病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会被彻底搞定呢。癌症的研究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犹如雨后春笋,但哪一个是有确切的把握而又万无一失呢?感冒被认为是一个最不起眼的病,人人都得感冒,如果让人选择一生只得一个病的话,无疑感冒会高票当选,可又有哪位医生会保证感冒不死人呢?所以,医学与科学不能完全划等号,科学家的思维不完全代表医学家的思维,有时过于严谨病反而治不好。因此,在看病这件事上,有时不祈求老天爷的帮助还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由于医学的性质和医学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从业者——医生要具有三头四臂。


学者


医学生应该是经历了最长学制的人,毕业后还要完成1-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进而走完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漫长历程。医生在学校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工作之余学,真是学无止境。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医生有了正确的临床思维,通过学习使医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医生既要学专业知识,也还需要了解人文、知一些哲学、懂一些历史、会一些地理和气象知识等。不管医生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应付,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学究,想不让他成为学者都难。


占卜师


医生是占卜师听起来感觉有些迷信,但临床确有许多疾病按科学的123是解释不清楚的。当然医生对疾病的推测既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异想天开。在临床上的摸爬滚打和与病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无疑助长了医生预判疾病的能力。临床医学不是纯科学,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否则就没有老医生和年轻医生的区别了。占卜师这个名一定是对那些与病人厮守的临床医生的褒奖。


艺人


得病的人一定存在心理的失衡,因为人都怕死。所以,除了疾病本身带来躯体的痛苦以外,就是病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对什么都莫名其妙的怀疑。怀疑产生恐惧,恐惧造成紧张,紧张导致不开心、萎靡、失眠。医生应是化解病人这些心结的最佳人选,因为生病人的心理对医生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医生与病人的交谈,抚摸,对视无不都会给病人带来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如果医生在不失时机地跟病人聊聊家常,开开玩笑,病人悬在嗓子眼里的心一下子就会落了地,破天荒地会睡一个好觉。所以只有一副面孔和不善言谈的医生,不是病人心目中的好医生。具有艺人才能的医生会得到病人的热捧。


演员


医院就是一个舞台,病人自然就是这个舞台下的观众,医生理所当然就成为了病人关注的演员。病人与医生多是一面之交,之前互不相识,所以病人对医生没有先天的偏见。但病人都是敏感的观众,对于医生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第一时间内留下深刻的印象。谁是想病人之所想的医生,谁是急病人之所急的医生,病人一清二楚,连小孩和老人都不会被蒙混过关。医生穿上白衣那一刻,舞台的大幕就拉开了,医生都应该以正面角色出场,在医患这个舞台上没有反面角色。虽然有时戏演的有点累,但戏演砸了会更累。


医生


它的本业就是治疗疾病,当然也包括心理疾病。从医学生始,到主任医师止,医生一辈子都在为治病操劳,为治病努力。但治疗疾病和治好疾病又不是一回事,有些病是可以治好的,有些病是治不好的,也有些病是没法治的。再有疾病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时它的智商超过了医生的智商,所以导致医生在行医路上布满荆棘,失误不可避免。如果单从治病的角度来衡量谁是好医生,确实很难拿出确凿的证据,因为没有任何医生是常胜将军。故此,医生治病好与不好只是作为定义良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教育者


医学的发展,医术的提高千百年来一直是秉承传帮带的原则。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和经验成分参杂其中,使得老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从问诊、查体、临床思维、临床沟通、临床要关注的细节、手术的操作等等,都需要老医生不厌其烦地给予年轻医生灌输、讲解以及手把手地告知。所以每位医生的成长都受到了前辈们的尊尊教诲,而每位成长起来的医生又会肩负起培养更年轻医生的责任。因此,医生都会在他职业生涯中的某个时间节点扮演双重角色,即医生和老师。


运动者


这里的运动者不是指参加竞技体育比赛的医生,而是具有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份内工作一部分,持之以恒不放弃,成就了自己健康的体魄,进而能充分胜任紧张繁忙临床工作的医生。医生每天的工作既有脑力劳动,更有体力活动,还不时会有突发意外带来的精神紧张。虽然医院是给病人看病治病的场所,但如果医生身体不健康,就会和病人一起躺在病榻上,之后谁照顾谁就不知道了。再者具有运动者身份的医生更愿意把自己对健康的感悟传达给患者,没有什么比由真实体验带来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了。医生运动者一方面让自己身体获益,另一方面给病人现身活法,何乐而不为呢。


医生要七者一体看似有难为人的感觉,但它确确实实是作为一名良医所必须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医生能按照良医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修炼自己,七者一体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一气呵成,不需要把每一种人物形象都故意展示一遍。良医之路不容易,但世上攀上成功顶峰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崎岖的小路前行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