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看到了一篇文章“年轻医生正因各种原因离开医院-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数字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其中25-34岁医生比例从31.3%降到了22.6%,发现医生离职的原因包括了工作强度大、晋升缓慢压力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收入低、得不到尊重等。

数据是不是对年轻医生就业现状的真实反映,离职理由是不是调查的有根有据,有无医院的差别,有无地区的差别,不好一概而论。但不得不承认医生的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它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什么?人是世间最复杂的生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身体状况不同,性格特点各异,生活习惯偏差,喜怒哀乐有别,适合张三的,不一定符合李四,能让王五满意的,赵六未必买帐。人许多时候自己都很难把自己看明白想清楚,更何况外人了。其次医生接触的主要是躯体或心理患病的人,人一患病性情大变,本来还有规律可循的思维,一下子没有了章法。疾病是痛苦的代名词,是走向死亡的前奏曲,病人在痛苦面前很难再谈理智、再讲尊严。在他眼里唯一能行得通的事,就是让我快快脱离疾病的苦海,早早把我从死亡的列车接下来。医生和疾病是什么关系呢?医生是人,疾病是神,二者相差不是毫厘,而是孙悟空的一个跟头。即使医生通过不断的修炼追上了神的脚步,可当疾病进入了不同的人体,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下子又变了模样。所以医生的工作是复杂而艰辛的,是需要有仁慈和善良的,是需要磨练和付出的,是需要智商和情商的,是需要健康的体魄和使命感的。

医生这一行确实不是智商够了就可以做的,也不是穿上白衣就能做好医生的。医生是需要学习和修炼的,修炼是需要心智的、是需要有时间陪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短平快”也一定不是医生这一行的培养规律。俗话说:十年寒窗苦,要拿医生的学习来看,这十年只是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习课程,要真具备了做医生的感觉恐怕还得十年以后再说。所以医生的入门除了苦还是苦,唯一还算快乐的事,就是如你所愿通过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和理论考试。当然中国的医生如此,国外的医生也没有轻松到哪里去。因为哪里的医生都是给人看病,给人看病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给人看好病更是难上加难。虽然学医的大门对每一位有志学生都是敞开的,但不是每位有志学生都能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做好医生的。古今中外因各种原因放弃医学的名人也大有人在,当医生是要看人的,不是谁干都行的,所以,不要简简单单地把它看成只是一个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

每个想做医生的人,之初要反反复复地想仁爱之心是否具备,医生如果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没有怜悯心,即使再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医学这个行当上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医生的苦总是以学习相伴,所以心理能否承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艰辛,是考量医生能在医学这条路走多远的一把尺子;医疗工作更多是团队的工作,犹如一条链子,每一位医生都是链子中的一环,链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每位医生的工作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当然也很难分出孰轻孰重。这就需要医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医生的进步是点点滴滴的,医术水平的提高是不知不觉的,临床思维的顿悟是逐渐积累的。所以,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对医生成长最好的写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一定要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但在医生的成长中,不要过于着急,否则就是拔苗助长,根基不牢。每位医生都是从年轻医生做起,走到中年,最后进入专家的行列。一蹴而成的医生凤毛麟角,因为临床医学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时间是医生成长最好的老师。如果年轻医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提前退出,另谋高就,是祸是福不知道,也可能对于那些具有做医生潜质的人是一个遗憾。医生的获益是与年龄有相关性的,随着在病人群里的摸爬滚打,临床经验越来越多,临床的感悟越来越深,临床的敏感性越来越高,临床的把持力越来越强,临床的决断力越来越干脆,临床的学习力越来越主动,临床的求知欲越来越积极,对病人的爱心越来越深厚。有一天你会发现,之前让你厌倦了的许多临床琐事,都会引起你无尽的遐想;之前没被你看上眼的许多临床小事,也都蕴涵着各种深奥的临床哲理。

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不光是技术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多的是思想境界的开悟。病人教会了医生如何面对疾病的痛苦,临终的人教会了医生如何面对人人畏惧的死亡,这些都使医生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家的层面。没有与病人的面对面,没有与病人的亲密接触,没有年轻时在病人床前的付出,医生怎能在以后会感悟到世间真正的痛苦是什么?人的离世真是那样可怕吗?中国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位年轻医生在入道的时候,看似一个苦接着一个苦,真是苦苦相连没有尽头。但要知道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会笑的人,做医生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