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安排第三届积水潭急诊论坛学术会的内容,在选讲者和安排讲者的内容上动了不少脑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参会者有所收获。我想大多数组织学术会议的人都是这个初衷。否则轰轰烈烈的来,扫兴而归的走,既耽误时间,又遭埋怨,得不偿失。
临床医学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周而复始循环积累的学科。临床医学的主体是病人,它是人和疾病的代名词。人客观讲是一个生物体,但与其他生物相比它是一个更高级的生物体。机能复杂,生长有规律但更为多变,每个生物体之间不可重复,都是世上的绝版。每个人一旦成长就会受到心理的左右,受到社会的影响,就会产生思想。人一旦有了思想,就会支配意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有时连自己都不能把握和控制自我。疾病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古老的,有新兴的,还有未知的。有疑难的,有简单的,还有模棱两可的。有可治的,有不可治的,还有姑息治疗的。再牛的医生,再好的医术,既不能把所有的疾病看到,也不能治好所有的疾病。所以医生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是不断从经验认知疾病的一生,是从经验寻到规律上升到科学的一生。即使这样医生的职业生涯仍然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医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现今电子网络化,信息公开化的年代可以有多种,但面对面的学术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正因为此,各种大小规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特点不同的学术会一年四季此起彼伏地在世界各个城市召开。无疑,这对于搭建临床学术平台,为医生提供学习机会,加强彼此学术交流,更快更便捷地获得医疗信息起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些临床没有见到的病例,在学术会上得到了解;
● 一些临床新方法、新技术在学术会上得到了切磋;
● 一些在临床工作中的疑惑在学术会上得到了解疑。
确确实实许多医生通过学术会学到了知识,看到了差距,认清了目标,找到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当然这也是学术会受到临床医生的热捧,并且积极参与的很重要原因。记得当年做小医生的时候,能得到一次参加学术会的机会,就会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当时交通还没有现在便利,出行主要靠自行车,为了听会要骑上十几公里,那也在所不辞。专家精心的准备,针对临床的热点、难点深入浅出地讲解,每次听课都会收获满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学术会也是越办越多,规模也是越办越大。在满足了不同口味的人获取知识的机会外,也导致了许多听课人的水土不服,会议高开低走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不让会议冷场,求人参会,让外人充数的现象时有发生。既耽误了时间,也浪费了资源,同时也打击了讲者的积极性和听者的获益程度。
为什么舒适的会场,便捷的交通,也不乏大咖们的参与,而听者的数量不增反降呢?这也给办会的人留下了许多苦恼和困惑。我既是一个学术会的听者,有时也是一个讲者,这些年也参与一些学术会的组织工作,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好好反思了一下。
首先从讲者来说,好的讲者一定是会议成功的必备条件。就像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明星是票房的保证。所以,办会者都知道找到本领域的大咖,就会使会议上档次,就会得到听者的积极响应。这样一来,有名的医学专家就会频繁地被主办者邀请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人确实有智商高低,有能力大小,但不是没有度的考量,既没有聪明过头的人,也很少有智商为零的人。专家不是神,特别是医学专家,在病人面前,在疾病面前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候,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样样都行的专家不是专家。专家也是人,人是精力有限的,人是有局限的,人的知识是有盲点的。能说好这件事的人,不见得能讲好那件事。天天让专家去讲,变着花样让专家去讲,谁都有理亏词穷的时候。所以,讲课选人很重要,一定要知己知彼,当然茶壶里煮饺子的专家也是有的。
再从听者来讲,多数听者是为了获取知识来的,是奔着求得答案来的,所以都有比较强的目的性。这样学术会的定调就要明确,专家演讲的内容就要有针对性。实际每位医学专家都是从小医生开始做起的,医生的成材没有捷径,都是在崎岖弯弯的小路上行走过来的,有荆棘有坎坷,你当年的困惑同样也是现在医生的苦恼。所以针对性的讲课不是讲大道理,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些道理在网上都可以查到,只要会识字都能看明白。专家要讲的是你当初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如梦初醒的。专家不要临时换题目,你换的题目听者不见得都感兴趣,因为听者比专家的目的性强。临床实例无疑是每位听者感兴趣的内容,临床实例像人一样没有一模一样的,新颖好奇从来是人获取知识的兴奋点。所以临床实例会让听者百听不厌,指南没有自己的东西还不如不说。临床不是用科学可以定义的,也就是说谁的一两句话也不可能把临床说明白,临床充满了经验和直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专家要把这些融入到讲课当中,定会使听者受益多多。
我喜欢的学术会不需要规模太大,高大上和讲排场不是医生的兴趣。
● 会议的内容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围绕听者而定。
● 讲者的选题要精心推敲,旁证索引是必要的,但讲者的经验心得更不能回避,谁都不愿花时间听众所周知的事情。
● 讲课有技巧可寻,水平再高,名气再大,如果讲不出来,还不如不讲,免得毁了一世英名。
● 病例可以多讲,经验可以多谈,人文沟通不可以不说。
● 看书能看明白的,网上能查得到的,最好就不要浪费时间了。
● 讲技能一定要有现场,脑动起来,手忙起来,光说不练等于白说。临床技术会越来越智能化,操作简单化,所以讲好用脑子如何指挥手很关键。
● 讲者的时长不能不说,太短讲不明白,太长会失去重点,30-40分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专门的学习班,也可以控制在60分钟为好。
● 现场的互动可以给讲者予挑战,也可以增加听者的兴趣和关注度。有备而来的听者提问能把学术会场活跃起来,听者可得到最大的获益。如讲者对问题已知,这样就可了解听者的疑点和关注点,为下一步更深入和更全面地解释打好基础;如果对问题不知,也是了解了自己的知识短板,为下一步及时学习敲响了时间的大钟,不失为一件好事。所问非所答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会让自己更难堪。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酒既要闻,更要品。学术会也是这样,高大上的会场,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快就会被人遗忘,真正留在人记忆里的一定是耐人寻味的话题,不可多得的经验以及讲者精心准备、娓娓道来的讲课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