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卫发〔2017〕29号 

 

各市(州)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委在川医疗机构、委直属单位:

为指导和规范“十三五”期间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我委制定了《四川省“十三五”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2月16日

 

 

四川省“十三五”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健康四川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人口健康信息化对健康四川和深化医改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全国卫生与健康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按照“设计顶层、整合中层、统一基层”的思路,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为深化医改、加强综合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成绩突出。“十二五”以来,在严格执行国家信息标准基础上,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29个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和标准,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其中,规划1个,制度4个,规范和标准2个,信息安全2个,健康卡1个,培训教育2个,项目配套指导性文件3个,其他14个。特别是,《四川省区域卫生信息交换及互操作指南》共10个分册已获国家认定,其中两个分册上升为国家标准。二是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一期),完成9家省直医疗机构,5个烟囱系统、2个市级平台、5个县级平台接入。成都、雅安、自贡、遂宁、南充、甘孜、资阳、广元等8个市(州)已建成市级平台。德阳、巴中、内江、眉山等8个市级平台统筹建设快速推进。依托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和二期项目,已完成54个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183个县(市、区)的县级数据中心集成。三是业务信息系统应用不断深化。计划生育信息系统(PIP)已实现全覆盖,与省公安厅签订了《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部门信息共享率先实现突破。在全国率先建成省药械挂网采购信息系统和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应用系统。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全面建成,慢性病、传染病直报系统和统计网络直报、卫生应急指挥、妇幼保健、卫生执法等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区域临床检验、区域集中阅片等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快速发展。新农合县级平台数据实现省级大集中,成功实现省内异地即时结算。四是机构信息化建设换挡升级。全省90%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HIS、LIS、PACS/RIS等信息系统。已有369家医院通过数字化医院评审。一个省级平台、两套会诊、三级网络和四大会诊中心的远程医疗大格局初步形成,已覆盖全省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利用国家“村卫生室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全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备了相关硬件设备和统一软件,县乡村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基本形成。五是互联网健康医疗试点创新推进。出台家庭远程医疗试点意见和系列规范,成立1个省级管理中心和2个技术指导中心,会同发改、人社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会同发改部门出台《关于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通知》,率先破解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搭建了“健康四川”便民服务云平台,强力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网上医疗便民服务。省内就医“一卡通”局面正在形成,绵阳、雅安、成都、南充、自贡、资阳、广元等市(州)已实现发卡,已制发居民健康卡1200万余张。截止目前,网上预约挂号495.3万人次,线上支付179.6万人次,检查检验结果查询334.7万人次,网络预诊咨询19.2万人次,远程会诊、影像和心电诊断82.7万人次,慢病管理服务13.2万人次。六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目前,省内15个市州(占总数的71%)已经建立专门的卫生计生信息中心,30%的区县建立专门的卫生计生信息中心(站/办),为各地区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和机构支持。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培养了全省卫生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1000余人。


与此同时,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统筹整合力度不够。存在各自为政、医防脱节、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现象严重。二是应用效能仍显不足。部分地区存在“为建而建、建用脱节、建而不用、用而不畅”的现象,背离了“以用促建,建用并举”的规律,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创新应用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投入保障相对匮乏。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部分地方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消极被动观念。四是人才队伍亟待加强。部分市(州)和绝大部分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未成立信息统计科(股、室)和信息中心,且严重缺乏信息化专业人员,“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现象普遍存在。五是安全体系建设滞后。截至目前,我省三级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达标极为滞后,全省仅4家医院通过三级等保认证,三级等保达标率仅为2.79%,与100%达到三级等保要求差距甚大;疾控中心没有一家达到二级以上等保要求。六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州偏远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实现区域信息互联共享任务艰巨。


“十三五”时期,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面临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一是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将信息化列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部署,并相继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出台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成德绵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绵阳科学城军民融合先行先试示范区建设,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四川是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承担着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的重任,先后出台了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政策文件和服务项目价格,并与腾讯、阿里巴巴、中电科、平安集团、渔歌医疗、万方发展、电子科大、高新区管委会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了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创新平台。三是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惠民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等项目的快速推进,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疗呈现出深度融合、迭代演进的显著态势,为人口健康信息化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大局,积极贯彻国家和省“互联网+”战略、大数据和健康医疗等部署,坚持以信息化推动医疗卫生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医学科学进步、以信息化推动各项医改措施落实、“健康四川”建设落地的建设思路,实现健康服务与信息消费并行发展,虚拟服务与实体服务带动发展,精准管理与行业整合同步发展。全力实施人口健康信息化领跑战略,全面建成高效统一、管理规范、开放共享、公平普惠的“大健康”、“大卫生”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需求先导,顶层设计。坚持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需求和群众便捷获取健康医疗需求为导向,以落实国家和省顶层设计为路径,推动建设理念、建设内容、建设模式不断集约、优化、创新,促进建设、管理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多元支撑,创新驱动。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百姓受益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注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应用、新模式。

统筹整合,协调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理顺体制机制,提高现有卫生计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率,推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建立完善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推动跨机构、跨部门、跨地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

标准先行,安全可控。密切跟踪国家人口健康信息标准规范制定,着力完善我省人口健康信息标准规范和建设管理规范,推动建立统一的平台建设规范、统一的安全体系和集约规范的运维管理机制。围绕国家和省信息安全可控战略,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安全责任,确保重要网络、应用和数据安全,确保医疗健康信息安全。

(三)主要目标

卫生计生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卫生计生信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应用覆盖全行业,卫生信息利用延伸至家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卫生计生服务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精准医学、整合医学、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得到普遍应用,实现医疗服务智能化、行政管理精准化、健康服务个性化。以信息消费为带动的健康服务新业态基本形成,全省卫生计生信息化水平位居西部第一,全国领先。

到2018年,全省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省平台与国家平台、市级平台、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支撑三医联动、分级诊疗、绩效考核、健康管理等服务,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

到2020年,互联互通的全省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及关联产业多点多极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应用更加丰富,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医疗服务智能化、行政管理精准化、健康服务个性化基本实现。


“十三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人口健康信息互联共享

1.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应用。遵循全国统一的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测检验规范、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等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的疾病和手术编码等维护管理平台,构建符合四川实际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全面实施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和医疗卫生信息产品认证测试,持续推动信息标准规范应用落地。大力推动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电子证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探索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

2.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按照国家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要求,在标准统一、基础平台统筹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功能完善、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省、市(州)、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按层级联通所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并与上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平台数据实时采集和质量控制机制,着力提升数据质量。到2020年,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信息完整率、准确率达到98%以上。

省级信息平台,对接国家级、市级信息平台、省属和国家委在川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及省级垂直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与人社、民政、公安、食药监、教育、气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满足跨区域数据交换共享、业务系统需要;完善统计分析与综合监管,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立省级综合业务应用体系,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及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

市(州)级信息平台,实现与省级信息平台、县级信息平台及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开发区域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业务协同应用。

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建立平台,与市级信息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三(州)地区和人口较少的县,可建立虚拟县级信息平台,集中部署在市(州),集中统一运维。

3.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四大数据库建设。继续加强全员人口数据库建设,与市、县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共享,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预警监测和动态管理。持续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打通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通道,实现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自动归集、动态更新和规范管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载体,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实时更新、共享。加强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和药品耗材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集聚整合。同时,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原则,实现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人口健康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4.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统筹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共享。拓展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药物政策、信息宣传、中医药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应用,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数据集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业务系统,助推医疗、医保、医药信息联动,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共享。

5.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水平。全面推广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医保报销接口整合,与健康一体机、村医通等移动服务终端互联互通,延伸放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和四川省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要求,大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院内信息互联共享。引导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完成诊疗全流程电子病历、智能数字化手术室、便携式数字化健康设备及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医院智能化服务和管理水平,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五级及以上。加强二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基础及硬件设施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院内各临床及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和应用,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及以上。

6.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和通报制度。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完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隐私保护、数据备份、灾难应急恢复、升级维护等机制,提升信息系统软硬件国产化比例,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提高行业整体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及动态感知能力。加强安全领域软硬件投入,丰富安全防范技术手段,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和数据安全。

(二)全面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应用

7.推进健康医疗行业精准监管。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新技术,建立医疗、药品、耗材等收支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完善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慢性病、免疫规划、精神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信息系统功能,实现对健康、疾病相关因素的精准监控,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探索。优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基于病案首页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应用系统,加强业务量监控、医疗安全监管、医疗费用监控、绩效考核评价等工作,强化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精细化、全程化、动态化”监管。

8.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儿科、口腔和中医“治未病”等6个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建设四川省健康医疗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和四川省中医药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应用效能。建设全省基因检测大数据共享平台,筹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医学大数据资源库,建设精准医疗决策支持系统。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等需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

9.大力推进居民健康卡“一卡多用”。全面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用卡环境改造,不断优化就诊流程,着力提升持卡就诊体验,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促进居民个人电子健康信息动态更新。构建基于居民健康卡的跨行业多应用服务平台,利用后加载技术推进健康医疗服务与市民生活服务、旅游出行、购物消费等应用的整合,将居民健康卡打造为城乡居民便捷享受线上线下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介质,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精准归集。

10.全面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完善互联网+健康医疗相关政策,建立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和电子处方应用,促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持续发展。全面加强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官方微信、手机APP等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管理,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在线问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方便群众便捷获取医疗健康服务。

11.全面普及远程医疗服务。完善省、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四川省远程医疗服务监管中心和市(州)分中心,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政策、服务规范和运营体系,健全基层发起、上级响应、多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机制,开展远程单学科会诊、多级多学科会诊、影像会诊等会诊类服务,远程影像、病理、心电、检验等诊断类服务,远程胎心、心电、血压、血糖等监测类服务,网络门诊等诊查类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2.推进卫生计生统计工作智能化。完善卫生计生统计标准体系,建立统计数据采集、存储、共享、使用、安全管理的统一技术标准。依托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提升数据生产、采集、审核信息化程度。引导医疗机构建立数据中心,实现业务系统自动生成数据、数据自动向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上传,自动推送给统计直报系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内增加统计模块,实现统计指标自动生成、上传。建立和完善数据审核系统,在数据采集的各个环节进行多维度审核校验,提高精准性。

13.提高中医药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中医药政务协同、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医临床业务基本信息共享、预防保健(“治未病”)监管与服务、中医药专科专病、中医药经验传承服务、中医药标准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中西医信息互联互通。探索“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发展中医咨询、养生保健、亚健康管理等线上线下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三)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

14.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新业态。推动搭建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分析和交易平台,加强健康医疗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和隐私保护等技术攻关。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医疗与体育、旅游、健康饮食、中医养生等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分中心和配套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特色健康文化示范小镇,推进居家健康信息服务,创新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商业模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15.催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关联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三维(3D)打印、医用机器人等技术在人口健康信息化领域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基因检测数据和丰富的中医药、生物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和企业落户,建设国家级新药研发生产基地。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提高数字医疗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促进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16.推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筛选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信息惠民应用成效突出、隐私安全防范有保障的设区市和县(市、区),争取纳入全国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十市百县”试点。在全省同步开展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活动,分别选择5个设区市和50个县(市、区)开展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应用试点,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打造全省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应用标杆,形成集中连片示范效应。


四、重点工程

(一)实施人口健康信息化网底工程。全面推广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保障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等系统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管理和综合利用,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支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精准监管和科学决策,支撑全民预防保健和信息共享。

(二)实施医院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实现院内信息系统互联共享,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鼓励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程智能化服务、以临床为核心的全程智能化诊疗、以精准管理为导向的全程智能化管控。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建设临床数据中心,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业务数据价值,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完善电子门诊日志与电子病历的信息采集,实现公共卫生与疾病监测信息的自动采集与交换。支持有条件的市州探索云HIS服务模式,鼓励集约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高医院信息安全水平。鼓励医疗机构全面开展预约诊疗、网上支付、诊间支付等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三)实施全省人口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工程。全面建成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防信息的互联共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落地,消除信息壁垒,畅通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社会健康医疗数据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健康医疗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

(四)实施全省远程医疗服务增量提质工程。建立四川省远程医疗服务监管中心和监管平台,加强省、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学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省多学科整合型疑难病综合诊疗服务平台;依托各市(州)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医院,建立21个市级远程医学中心,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双向转诊、远程教育等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机制,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推进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五)实施公共卫生信息化融合应用工程。完善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系统、网络化急救系统,推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整合社会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完善疾病敏感信息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和动态分析全人群疾病发生趋势,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整合环境卫生、饮用水、健康危害、食源性疾病等多方监测数据,有效评价影响健康的因素,开展重点传染病监测,整合传染病多源监测数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开展医院与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探索并推广慢病干预、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融合应用。

(六)实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分中心及产业园区建设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鼓励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众包等方式,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政府应用与社会应用融合发展。发挥有关投资基金作用,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热情,鼓励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

(七)实施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加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全面完成医疗机构用卡环境改造,逐步实现全省范围跨机构、跨区域、跨卫生业务的健康信息、就诊信息共享。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应用集成,推动居民健康卡省级卡管平台与四川省金融IC卡暨移动金融基础服务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对接,拓展应用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支持跨行业应用。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验检查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服务。普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合理 用药知识库、智能机器人等数字化医学工具在医院中的应用,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实施全省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工程。建立中医药信息平台和数据中心,加快中医医院和基层中医馆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医临床业务信息共享、预防保健(“治未病”)监管与服务、中医药专科专病、中医药经验传承服务、中医药标准化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实现中西医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中医药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探索新型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发展中医咨询、养生保健、亚健康管理等线上线下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九)实施健康医疗扶贫信息支撑工程。完善全省贫困人口就医信息系统,集中免费发放居民健康卡,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加强数据采集和筛查,实现贫困人口就医精准识别、诊疗信息动态掌控,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资金“一站式”结算。

(十)实施人口健康信息化人才支撑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以省级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四川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信息化教育培训云平台,定制开发慕课培训教材,探索新型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基层信息化实用人才、健康医疗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百人专家库,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会同省总工会定期开展全省信息化技能大比武,完善业务培训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逐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人才资源池,建设一支业务过硬、技术熟练的卫生计生信息化骨干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是实施规划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和落实人口健康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规划约束力和执行力。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计生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复审、数字化医院创建的重要内容,明确进度、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层层分解工作责任,重点任务到岗到人。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政策、编制等方面的支持,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提供坚实保障。探索建立政府统筹、部门主导、社会参与、便民惠民、合作共赢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模式。

(二)多元投入,强化支撑。建立和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和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发改、财政、经信等部门要将人口健康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各项重大工程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多元投入模式。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补助资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机制。

(三)严格考核,强化奖惩。本规划由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成立专门的评估工作小组,开展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视情况开展年度评估。



原文链接: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