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科室给医生动员去几内亚援非的工作,2019年医院需要一名急诊医生到非洲几内亚工作18个月。一说去非洲工作,大家想的更多的是艰苦的环境和令人头疼的疟疾、埃博拉等传染病,所以比起到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学习、进修和工作,医生的热情一下子就没有那么大了。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求改变,但这种改变更多是越变越好。环境艰苦,风险又高显然不符合越变越好的标准。
98年医院派3位医务人员去西藏那曲地区工作半年,也就是援藏。当时同样面临的是西藏的工作环境不如内地舒适,那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这对普通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虽然自己勇敢的报了名,但直到援藏工作结束我都还在忐忑是否能胜任这样一项工作。吃苦总不是人的首选,能否战胜苦难永远会在心中留有疑惑。所以,见苦就躲,遇难就避,成为了人的一种本能。可谁会知道如果没有苦的磨练,我们的祖先可能还生活在树上,而成就不了今天的人类。所以,即使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人也是由苦而生。只不过是我们的祖先在那种苦环境下,想让自己休息一下、想吃一顿饱饭、想有一处安歇地方的潜意识,被后人理解为人天生是追求享受的。
98年援藏那一幕至今还时有回忆。在西藏那曲经历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高原反应;重温了挑水做饭,拾粪取暖的下乡学农历经;体验了一把在90年代末不讲卫生是什么感觉---一个月洗一次澡,保暖内衣从进藏到离开白天黑夜没有脱下来过。这一切让我知道了在这块土地生活的不易,生存的艰辛。也促使我对这里的病人更有了多一份爱的付出,对这里的医务人员更有一种肃然起敬的尊重。在这里我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知足,什么是真正的苦。在这里我看到了藏族同胞对死的从容,对生命的释然。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大自然对这块土地的厚爱---白天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知道了西藏的天可以是这样蓝;夜晚是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闪闪发光,知道了那曲的星星可以是这样亮。在这里我领悟到了藏民的纯朴和热情。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肝包虫病是什么样子,第一次治疗了高原肺水肿的病人。
苦是什么?苦是:苦尽甘来,苦是收获。没有西藏的苦,就没有我对于西藏的知识,没有对这块土地的了解,更没有触动我灵魂的感悟。所以说,没有苦人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人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人就没有激情,没有激情人就会生活在乏味中,困在乏味中的人是生不如死的人。
苦与乐,付出与回报总是相辅相成。人生的每一步走都会留下烙印,中国有句老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努力就意味着苦,意味着付出。急诊抢救苦不苦?苦;急诊救命累不累?累;急诊365天忙不忙?忙。看似急诊工作都是围着苦在拼,围着累在干,围着忙在做,但急诊人正是在这种苦与累,忙与付出的磨练中,锤炼了自己,打造了自己,完善了自己。好医生不是说出来的,一定是在病人堆里摔打出来的。聪明人会把苦看成机会,义无反顾抓住它;不聪明的人会把苦看成累赘,想办法丢弃它。但人生的法则告诉我们,苦和乐有关,付出和回报有关,而人生的法则也同样提醒我们,贪图享乐只能把自己推向生活的困境,祈求回报只能让自己空欢喜一场。
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在苦的付出中得到了甜的回报。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描写的主人公,各个都是苦的典型,因为这就是平凡世界的生活。也正是这样一种生活,才能慢慢使人成长,使人觉悟,使人成熟。“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斗!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实际生活中的一切机会皆在吃苦中,援非也好,援藏也好,看起来是面对艰苦的环境,不良的卫生状况,但是对一个人寻求锻炼,证实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人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就像弹簧伸缩程度很大,战胜困难一部分靠本领,更大一部分靠吃苦的精神。人遇到苦和困难,不选择面对,先选择退缩,永远不会得到成功的回报。天上不会把馅饼直接掉到我们的嘴里,只有通过任劳任怨,辛勤付出,我们才能有机会抵达成功的彼岸。在临床工作中总不会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不就是病例复杂疑难,要不就是病人麻烦棘手,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是衡量一位有责任感医生的试金石。“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社会对讨苦吃的人,总愿意用觉悟来评价。实际觉悟高低对讨苦吃的人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也不在乎。因为喜欢讨苦吃的人真不是傻人,他们更在意吃苦背后给他或她带来的回报。这种回报有多有少,但一定包括知识的进步、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丰满、人生价值的体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当然他们也会更加受到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