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赤脚医生”满村跑,到超级大医院诞生……从事51年村医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亲历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40年。



一个时代的符号:赤脚医生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赤脚医生制度,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依托,并逐渐解体。以“赤脚医生”闻名的中国模式,逐步淡出舞台。


此时,一批经验丰富的“赤脚医生”在村里开起诊所,数量达到100多万人,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乡村医生。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网底”,在多年的基层卫生建设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马文芳成为第一批“转岗”乡村医生的人。


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马文芳说,在农村疟疾、地方病盛行时,村医们背着药箱挨家挨户登门问诊,“送药到手、看服到肚、不咽不走”,最终让疟疾销声匿迹。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20世纪村医的老三样。马文芳说,当时村医开设的村诊所,都带有一个时代特点:这些村诊所多以家庭为单位,“赤脚医生”是主治医生,家里的兄弟、亲戚在简单培训后,留在诊所负责包药、打针等。


“那个年代,没有医疗保障体系,乡村医生解决了大部分农村人看病的难题。”马文芳说,当时,感冒头痛肚子痛这些小病,看病都是一块钱。


村诊所受欢迎,一天最多看156个病号


“到了20世纪90年代,原来的‘赤脚医生’陆续通过培训、自学、进修等提高了医疗知识,看病便宜,村诊所迎来最受欢迎的黄金年代,深得村民信任。”马文芳说,当时,最多一天看了156个病号。


“村诊所、乡镇医院比较受欢迎,村民们生病首先去诊所,治不了就送去乡医院。”马文芳说,以阑尾炎手术为例,乡医院治疗费是36元,县医院费用是100多元,所以碰到一些需要手术的大病,都是村民们轮流背着往乡医院送。


变化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沿海城市制造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加上乡村道路陆续修通,县医院的救护车可以开进村子。


此时,乡镇医院迎来最尴尬的几年。作为村诊所的上一级医疗机构,医师力量不足、器械设备不够,渐渐失去吸引力。


新农合带来了乡镇医院的“复苏”


“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20世纪末,这个谚语在农村广泛流行。昂贵的医疗费,让一些村民因病返贫。


2002年,我国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特色为财政补助+农民自愿,目标是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马文芳说,根据报销比例,去乡镇卫生院看病能报销90%、县医院报销80%、市级医院的最高报销比为70%、省级医院的报销比为60%。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也宣告乡镇医院的“复活”,大中医院的吸引力逐步提高。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到了21世纪,村诊所开始逐步消退。


此时,村医们也开始面临生存问题,马文芳说,零差率药、公共卫生服务等新的改革措施陆续施行,村诊所举步维艰。“给小孩子看个感冒收费1块钱,大人收费2块钱,现在药品进价提高后,感冒收费三五块。”马文芳算了下自己的收入,每月1480元。在经过多地调研发现,村医收入最多为2000元,越来越多的村医选择改行。


分级诊疗将破“看小病”扎堆大医院


一边是村诊所失去吸引力,一边是大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优质资源向大城市、区县主要医院集中。


“随着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报销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大病小病都更愿意去大医院全方面检查一下。”马文芳说,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边是村诊所、基层诊所人员寥寥,一边是三甲医院病人越治越多、人满为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


基层医疗,就是做好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和一些常见病、普通疾病的诊疗。三级医院主要是解决疑难疾病、重大疾病、多系统复杂疾病等诊疗、技术辐射、培训、科研等任务。


“本来应该去基层医院看的病,最后都去了大医院。要提高基层医院资源配置,让更多患者愿意去。”马文芳建议,分级诊疗实施后,相关配套措施也要进行调整,引导更多人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认为,人们“看小病”喜欢扎堆大医院,原因之一就是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而医联体建设是分级诊疗实施的有效路径,也是医改深入推进的关键载体。


医疗发展40年大事记——


1978年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卫生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1年


人均预计寿命67.9岁


1985年


医改元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凡经过考试、考核已经达到医生水平的,成为乡村医生。


1987年


医疗机构被推向市场,自谋出路。


1992年


深圳率先进行了职工医院制度改革,为我国医疗制度改革开了先河。


1998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999年


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在部分地区已付诸实施。


2002年


我国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特色为财政补助+农民自愿。


2009年


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2017年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整合后,城市、农村参保人员不再一分为二,公平享有同一医保制度。


2018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