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石家庄市东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等待居民就诊。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是关键。医联体建设遍地开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推进,“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医改深入开展,基层的就医环境和条件明显好转。 记者 赵 杰摄
2015年,我省开始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我省国家级分级诊疗试点实现全覆盖,优质医疗资源逐步下沉。全省探索建立了县乡一体化医共体、1+X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医联体168个,所有三级医院、77.4%二级医院、49.3%的一级医疗机构和15.6%的社会办医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
然而,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仍有诸多难题需要破解。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省多地流感高发,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则门可罗雀。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分级诊疗”话题的热议。围绕这一话题,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就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纷纷建言献策。
输送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为基层留住高水平医生
“为什么大家宁可在大医院排长队、多花钱,也不愿去基层医院呢?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放心、不信任。”省人大代表、张家口市第四医院副院长郭庆生认为,要让患者留在基层,基层医疗机构就要有接得住的能力。
对此,省政协委员、邯郸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周海平感同身受。从2012年开始,邯郸市在全市开展了“健康小屋”建设,组织城市专家走出大医院,带领团队下沉社区及乡村。周海平委员说,由于这项措施的推行,以前无人问津的基层医疗机构很快“火”了起来,现在人们有了什么病,首先考虑的是去“健康小屋”。
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是关键。郭庆生代表说,近年来,随着医改深入开展,基层的就医环境和条件明显好转,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紧缺,人才队伍不稳定,尤其缺乏有经验、高水平的医生。
“推行分级诊疗,核心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郭庆生代表认为,当务之急是明确基层医生的身份,提高基层医生的薪酬待遇。从长远来看,政府则应结合基层和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出台与其配套的职务晋升、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同时,要畅通人才流动机制,给年轻医生创造更多个人发展机会,让他们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
周海平委员建议,在“留得住”问题尚未真正解决前,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利用好大医院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派驻专家下沉基层、对口支援、邀请基层医生“上来”等方式,免费进行技术知识“传帮带”,多渠道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医联体+统一诊疗标准,尽快畅通双向转诊通道
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我省共探索建立县乡一体化医共体、1+X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医联体168个,其中医疗集团62个,县域医共体55个,专科联盟3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6个。
“我们医院和18家县级医院建立了专科联盟。”省人大代表、保定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陈振怀介绍,联盟内每个成员单位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救治能力,承担不同患者的治疗。基层医院能看的就留在基层,基层医院不能看的就转上来,然后再将经过治疗符合下转条件的通过联盟转回去。
“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既充分利用了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流了患者,还使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陈振怀代表建议,应尽快出台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政策,完善医联体之间收入分配、成本支出等制度设计,使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真正成为利益共享的紧密共同体,逐步形成责权利清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
当前,分级诊疗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和监督机制,加之政府对医院投入有限,各级医院运行压力大,难免会出现该转上来的病人没转上来、该转下去的病人没转下去的情况。据介绍,近年来,国家和省都出台了一系列推行分级诊疗工作的文件和要求,但效果并不理想。
“尽管大多数医生都支持双向转诊,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对此,陈振怀代表建议,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项目和职责,制定适合自己的分级诊疗标准和规范,细化双向转诊标准,明确哪些疾病需要在基层治疗,哪些情况下必须转向上级医院等,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和监督机制,使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生在推进分级诊疗时有章可循。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要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大医院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职能。
互联网+制度保障,促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在一个医联体内,其成员单位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上百家。如何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生根呢?
在省政协委员、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志强看来,大医院专家本身就忙,安排他们长期到基层成员单位坐诊、会诊,开展手术指导,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等并不现实,再加上地域原因和基层医疗资源短缺,专家很难做到常驻基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在医联体内部探索建立‘互联网+医疗’,医联体各医院可通过联系专线,搭建各种远程诊断服务云平台、远程会诊云平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云平台等。”
信息化是卫生发展中重要的基础和抓手,也是引导就医秩序新的手段和方向。代表委员们建议,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标准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全覆盖。要加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各项业务系统进行整合、联通,支持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医疗是主体,互联网是工具。”郭庆生代表建议,在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同时,还应结合医疗的需求,对医院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如果说互联网让分级诊疗“云”间穿行,那制度保障则可让其落地生根。我省提出,将统筹推进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建设,特别要协调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签约服务、基层用药等配套政策的深化和尽快落地。
目前的医保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分流患者到基层的杠杆调节作用,加之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没有明确的限制,因此很难推动分级诊疗的实行。对此,张志强委员建议,随着医改政策深入推进,要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价格梯度,及时科学调整医保制度设计和医保报销政策,加大分级报销之间的等级差异,建立健全参保对象实行基层首诊的政策引导,并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向按规定转诊患者倾斜,促进患者有序就医。
分级诊疗制度涉及人才、医保、法律等多种政策引导与杠杆调节,靠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力量很难完成。对此,代表委员们建议,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联动,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做好分级诊疗的顶层设计,破除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制度壁垒。(记者 张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