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讯(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谭德伟)“医生跑、技术跑,病人不用跑。没想到,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服务。”3月18日,在炎陵县人民医院,来自水口镇的李达建,排队等候来自市中心医院的唐才喜教授。
在株洲,让人惊喜的事还不少:村民在镇卫生院就能做透析,不出远门就能找北上广的专家瞧病……
历经变革、重构、借势,如今,一张资源配置合理、分级诊疗有序的医疗服务网正在不断织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的美好愿景渐渐成真。
筑牢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关口”
作为守护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关口”,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百姓的幸福指数。
3月19日,在醴陵市白兔潭中心卫生院血液净化中心,19台血透机正在有序运转,32岁的易达优安静地躺在床上,边做透析边闭目养神,几名医护人员则来回穿梭,不时查看血透机上的各项指标。
易达优来自醴陵市李畋镇凤形村,2011年患上尿毒症,每周至少要做2次透析。过去,到市区医院治疗,舟车劳顿,这让他有些“吃不消”。
他的烦恼在3年前得到了解决。2015年4月,白兔潭中心卫生院投入220万元,在全市乡镇卫生院率先开设了血液净化中心,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该中心已收治106名血透病人。
“从我家到这里只要十几分钟,既方便又省钱。”说到这,易达优瘦削的脸上露出了几许笑容。
“我们这里心血管内科、儿科等一应俱全,湘雅的教授都会定期来坐诊,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提及医院的变化,白兔潭中心卫生院院长巫飞虹满是骄傲。
数据是枯燥的,它却实实在在地记录了成效。据统计,近年来,随着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白兔潭中心卫生院的年门诊量由3年前的1万人次跃升至10万人次,本地患者就诊率达到95.1%。
白兔潭中心卫生院的巨变是我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茶陵县投入资金5.2亿元,新建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完成中医院整体搬迁;对60个乡镇卫生院近千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培训卫技人员15000余人次…… 近年来,我市狠抓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雏形初现。
打通分级诊疗的“任督二脉”
过去,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让各个层次的医疗机构“各司其职”,让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株洲一直在探索。
“这名患者出现了室颤,需马上到上级医院就诊。”3月19日下午,在市三三一医院的区域心电诊断中心,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心内科主任谢新泽用了不到5分钟,就对白关镇卫生院上传的一份心电图作出诊断报告。
对他而言,这早已不是新鲜事。
2016年,市三三一医院与白关镇卫生院、姚家坝卫生院等组建紧密型医联体,通过探索区域医疗协同管理模式、新农合支付改革、双向转诊等,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患者在家门口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就可得到区级医疗专家的诊疗服务。”市三三一医院院长张志勇说,借助医联体,分级诊疗的“任督二脉”被打通。
小探索,大成效。目前,我市已组建各类医联体25个,涉及医疗机构169家。全市各类医联体内已实现转诊2.3万人次,其中下转患者2700余人次,上转患者1.5万人次,远程诊疗患者4700余人次。
以开放的姿态向外“借力”
看大病,得去北上广,这是不少市民根深蒂固的观念。如何改变现状,把“软肋”变成“硬骨”?株洲找准切入口,在重点专科建设上狠下工夫。
在市中心医院门诊三楼,一块“吴孟超院长工作站”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市卫生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
“这里的技术与一线城市接轨了,来这看病,放心!”3月18日,从专家诊室出来,市民陈飞一脸满意。
专科建设,不“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向外“借力”。
近年来,市中心医院、市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二军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技术交流。同时,从2014年开始,我市首批遴选出5个重点专科,每年安排1000万元给予扶持。目前,又遴选出5个专科启动了第二批重点建设。
固步自封没有后路,强强联合才是出路。技术的提高让更多的患者留在了株洲。据统计,目前,我市首批专科入出院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超过30%,市外转诊率下降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