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到医联体成员单位现场指导业务。 记者叶祯 摄
让资源与技术“多跑”,让病人少跑,引导有序医疗,这是南宁市政府力推医联体的初衷。一直以来,形形色色的医联体突破医改发展困境: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改革不能搞“一刀切”,我市因地制宜,结合各县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实际,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区医共体、综合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建设,有效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公立医院齐发力 医联体单位多点开花
2015年,南宁市创新在各县及部分城区启动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将21家县(城区)级医院、1家市二级医院、99家乡镇卫生院纳入一体化管理。此后,我市先后组建了2个综合医联体和5个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达197家,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所有县区都有三级综合医院帮扶指导。
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诊断路径、统一的治疗规范、统一的服务管理,这是我市在医联体建设中开出的“良方”。
在3年时间里,各大医院紧跟深化医疗改革的步伐,不断壮大医联体队伍,逐步完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机制,医联体单位在南宁多点开花,造福越来越多的邕城百姓。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市各医联体下级医院上转病人5万多人次,上级医院下转病人7000多人次,同比增幅均超10%,上转患者均享受到优先诊疗、优先检查等,免去重新排队检查等环节,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便捷性。
医疗服务一体化优质医疗资源普惠更多群众
若不是得到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一体化的县乡医疗服务,西乡塘区坛洛镇的一位村民去年有可能因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得益于市八医院派专家挂任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及查房出门诊,才及时发现该名危重患者的病情。
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跟不上、医务人员技术良莠不齐,是推进医联体工作的难点和痛点。为此,南宁市在坚持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职能任务和收费标准“三不变”的基础上,由县人民医院对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业务和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并下派专家骨干到基层蹲点指导,进行业务培训,开展病例讨论和护理查房。
其中,市八医院通过派专家挂任医联体单位业务副院长及查房出门诊、建设覆盖卫生院的心电网络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平台等措施,让优质资源下沉,让城市医生和技术往基层跑,卫生院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诊疗能力明显提升。
据统计,2017年西乡塘区各卫生院住院0.48万人次,同比增长23%;城区新农合危急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87%提升至2017年的95%。
“造血式”帮扶激发基层医疗机构内生动力
“如何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这是我们在医联体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市八医院副院长曾伟告诉记者,为了让基层医联体单位激发内生动力,该院定期派出副高以上的医疗精英到基层指导业务,通过建立“一对一”共建关系和师徒式传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
西乡塘区坛洛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甘明说:“结对医生就是我们的老师,遇到临床问题及时与老师联系,接受老师的指导,不仅能增强我们为病人诊治的信心,还能收获病人的尊重。”
这样的“造血式”帮扶,在我市各医联体单位已全面铺开。在兴宁区三塘镇卫生院,院长韦冬梅表示:“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帮助下,我们卫生院2017年的就诊量达16万人次,同比增加1万人次。此外,市里专家来我们这里坐诊,院里所有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上了一个档次,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在家门口看病的便捷。”
以市一医院、市二医院为例,截至今年4月,两家医院医联体共派出108名专家骨干到各县区驻点,完成诊疗47818人次,开展手术1135例次,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1496次,义诊7279人次,示教手术130例,开展学术讲座671次,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次。(记者 潘薇薇 原文编辑/莫丹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