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胡大一 主播 | 宋平
今看到一位38岁男性,职业警察,无高血压,无糖尿病,不吸烟,偶有应酬喝酒,量不多,体重正常。平时运动不多,工作压力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劳累。近半年,时有左胸搏动性痉挛,每次1--2秒钟。运动中从未出现过。
一次感觉脉跳有问题,心悸。自觉心脏要出问题,紧张,出大汗,出现濒死感。
到医院急诊,心电图正常,肌蛋白不高。接诊医生将患者收住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当时就做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所有冠状动脉均无狭窄。
怪异的是:出院的诊断仍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而且给予患者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还好的是没做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筛查,让患者自费买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倍他乐克和异舒之。
白岩松先生在40不惑之时,人生感悟第一句话是“捍卫常识”。我深有同感。在价值观扭曲,潜规则盛行时,各行业当然包括我们医疗行业,犯的很多错误是违背常识性的错误,违背常理的错误。因而故事显得荒诞可笑、可悲!
有1--2秒钟搏动性与运动无关的心绞痛吗?显然没有认真问患者症状。而心绞痛的诊断最根本的是症状特征,靠的就是问诊。
如果说急诊前脉有问题(很可能是早搏),心悸,出汗,患者自己感到怕心脏出问题,高度紧张,甚至发生濒死感,考虑做心脏检查尚可理解,但心电图正常,肌钙蛋白不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有什么根据继续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下诊断?并按此做完全不必要的治疗?!这就不能完全以不懂常识来解释这一怪异诊疗行为了!是否为了人为保持出入院诊断一致?骗取医保?如果是这样,就有个良心底线守不守得住的问题。
单纯生物医学模式,非精神心理科的医生普遍缺乏精神心理学常识培训。这位患者的工作性质,工作压力,常年生活难以规律,导致的焦虑是引起胸痛的根源。而有濒死感的那次急性发作是惊恐--焦虑的急性发作。
在我见到患者前,他出院后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不安和不放心的状况。因为始终戴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帽子。而对那次急性濒死感的原因一直认为它是一次心脏病发作,担心随时再发,而不敢恢复正常工作。
这个案例充分表明,临床工作中违背常识,守不住良心底线导致的不应犯的错误,消耗了大量医疗卫生资源,而且非但未能让患者解脱病苦,回归社会,反而整日惊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