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6 赵斌:基层医生培训要量身定制

作者 | 赵斌  主播 | 小宋

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16年去了安徽的芜湖市、江苏的句容市、河南的鹤壁市,第一次有了与省外基层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17年8月又与北医大医学堂合作录制了针对基层医生设置的系列网络公开课程,17年11月份将赴江西的宜春市继续参加“走基层”的活动。

为什么一位急诊医生这么热衷于基层医生的培训?

从大的一方面讲,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级地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非常巨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基层医生的能力普遍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在医疗思维和医疗技能方面还很欠缺,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分级诊疗的要求。但基层医生是国家医改和分级诊疗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没有基层医生参与的分级诊疗将是纸上谈兵。因此,参与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就成了每位大医院医生为国家分级诊疗进一份微薄之力的历史责任,也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从小的方面讲,作为一名大医院的医生每天诊治的病人数再多,数量还是有限的,受益的病人也不会太多。反而像我年龄这样大的医生,把自己学医的体会,从医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基层医生,那就可以做到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会使更多的病人受益,我何乐而不为呢。一个人的时间不多,精力有限,为什么不集中自己的优势做一些高效率的工作呢?

急诊医生做基层培训有他的先天优势。

因为基层医生和急诊医生做的都是医疗的前沿工作,是病人就诊的第一站,所以要求急诊医生和基层医生的医疗知识全面,熟悉各个系统的疾病;病人的病情轻重不一样,及时的病情评估,分级诊治是急诊工作和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症状为导向的看病流程,由症状想疾病、查原因是每位急诊医生和基层医生不可跨越的诊病思路;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是急诊医生的基本功,也是第一时间在院内外救治病人不可缺少的技能手段,急诊医生完全有能力从理论到技术,让基层医生掌握这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抢救技术;急诊是急危重症抢救中心,是老年病救治康复中心,是癌症和终末期病人的看护中心,也是多种慢性病人的科普中心,急诊的病人与基层医生管理的病人契合度高,综合医院的急诊和基层医院可以达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

所以急诊与基层医疗的先天紧密关系,加上后天急诊医生对基层培训的认知度和理解力的提高,就会在急诊与基层医疗互动中产生合力,为国家分级诊疗落地,进而造福于百姓创出一条新的模式。

基层医生的培训有其独特性,不能依据常规的医疗培训和没有指向的学术会去做。

高大上的会议固然好,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人的参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大咖参与最新学术亮点,每位医生各有所需实属不错的选择。但它的对象不是基层医生,走马灯看热闹,犹如进大观园,既没有收获又耽误时间,真是费力不讨好。基层医生的培训不能做成花架子,经看不经用。大专家不见得是基层医生培训的首选,走走过场,热闹一下,最后曲终人散、人走茶凉。把基层医生的培训做成喜欢,比当成工作更好。喜欢是发自内心的,可以用心去做,有始有终。工作是有时有晌,可喜欢可不喜欢,可用心可不用心。当然世界上做事,用心比用力重要,如果又用心又用力,很难有办不到的事。在基层医生培训这件事上,我确实很喜欢,喜欢导致了上心,上心导致了思考,思考导致了投入。

许多人学习知识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什么知识会带来高收入,什么知识就会被盲目地追捧,他们根本不会理会社会的需求是否饱和。当然我不属于那种高风亮节的人,但确确实实想为基层医生培训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更何况我还喜欢它,对医生的培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凡做任何事情先谈名和利、先摆得与失,恐怕再好的事也很难成行。只要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先去做,当然以后有了名和利,我也不推辞。凡做任何事情就一定把事情做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心不在焉,最好就不要做了。既苦了自己,也毁了别人。所以做基层医生培训的人很重要,不喜欢就不要强迫了。

基层医生有其特点,学历不是很高,既往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基础医学知识有盲点,临床经验有欠缺。所以对基层医生的教育,不等同于医学生教育,也不等同于住院医师培训教育,如果张冠李戴,没有针对性,既花了时间,还得不到效果。世界医疗前沿的话题,花样繁多的医学指南解读,高大上的技能操作不是基层医生培训的菜。

对基层医生培训要打基本功这张牌,它包括了临床思维基本功、症状识别基本功、常见病的诊治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操作基本功。

看似这些被学了又学,讲了又讲的内容,实际许多医生只理解其皮毛,包括大医院的医生。如果医生能把这些内容融入到骨髓里,他就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脱胎换骨。不管是基层医生也好,大医院的医生也好,想要学会给别人看病就绕不过这些基本功的学习和培训。

临床思维是每位医生必备的看家本领,谋生手段。没有临床思维的医生,不能称其为医生,只能说他是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人。所以,基层医生的培训就要从临床思维讲起,症状的识别涉及到临床思维、常见病诊治涉及到临床思维、基本技能操作还离不开临床思维。由此可见,临床思维贯穿了整个基层医生培训的始终。要不耐烦地讲,要掰开了揉碎了讲,宁可多讲不要少讲。

临床症状的识别又是每位基层医生不可缺少的知识点,从症状找病因,捋思路,想诊断。症状越熟悉,寻因的速度就越快,诊断的准确性就越高。症状犹如生活中找路的标识,标识认准了,路就找对了。所以不熟悉临床常见的症状,将会把基层医生引入死胡同。同时在了解主要症状的时候,把伴随症状搞明白,鉴别诊断也就出来了。症状怎么问都不过分,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细,你的心里就越清楚。世上有多少种病谁也说不清,再好的医生一生中也读不完看不过所有的病,所以基层医生把那些常见病、多发病知道了、弄明白了就够了。但要知道在无数疾病中,哪些是常见病、多发病这很关键。发病比率高,影响人口多,对公众威胁大的病应该是基层医生关注的病,另外可防可控的病也是基层医生要给予重视的病。疾病知道的多不是坏事,可别忘了基层医生的职责是在常见病和多发病身上。

高精尖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多,使用的普遍性也越来越高。但小药也能治大病,小米加步枪也能打过飞机加大跑。所以基层医生要因地制宜,掌握好手中的基本技能操作,有时候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基础心肺复苏并不需要高大上的亚低温和ECOM技术;没有PCI设备,药物照样可以进行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不可否认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以前查不出来的病得到及时发现,以前不能治疗的病有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但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病,只需要很基本的技术手法就可以迎刃而解。医学很难谈最好,只有说最适。

量体裁衣才能使人穿的舒服、穿的漂亮。批量生产的衣服,总会找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让人有别别扭扭的感觉。基层医生培训也是如此,如果不量身定做,不对症下药,不知己知彼,到头来就会弄得赔了夫人又折兵。传授者搭进了功夫,听讲者茫然没有所得。当然,基层医生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关注,有识之士的参与。否则就会举步艰难,分级诊疗落地就会变得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