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周末有一个休闲的时间,难得一家三口能聚在一起看场电影,难得这部电影被网上叫好声一片,难得电影的内容又是与疾病有关系的。确实来看电影的人不少,到了售票处只剩下第一排还有空座位。小时候看电影喜欢坐在第一排,离屏幕近,又没有前排的人遮挡,看得清楚又自由自在。长大以后发现坐在第一排看电影,眼睛太累,脖子仰的也难受,所以选座位都是离屏幕越远越好。近些年来就很少再进电影院了,一是没有那么多富裕时间,二是有比看电影还有意思的事要做。今天看的这部电影想必不说名字大家也会猜到,它叫《我不是药神》。一部国产影片,导演没听说过,脸熟的演员只有一个——徐峥,倒是有一个名字非常眼熟耳熟——赵斌。不知道编剧为什么用这个名字,一个小角色,白血病病人。估计满场看电影的人除了我们一家三口,没有谁关注赵斌这两个字,也没有谁在意演赵斌的这个演员什么模样,说不定就是一个病人呢?看来这部电影我要是不来看,还真有些可惜了。
2个小时时长的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催人奋进的口号,更没有抓人眼球的男女关系,但还是不少情节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医生应该是与生死打交道最多的职业,死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死本身也不具备痛苦。所以电影中几个死亡的场面,并没有打动我的泪点。反而是那些表现面对疾病的痛苦和对生命渴望的场景,使我浮想联翩,眼泪没有控制住。有时一部电影的好坏不在于演员的阵容有多么强大,拍摄的场面有多么宏伟壮观,投入的资金有多么大手笔。而是在于演员的真情实感和电影所反映的思想内涵。生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疾病的痛苦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人之常情。患病就意味着痛苦,人世间的痛苦可能有许多,失恋的苦,贫穷的苦,失去亲人的苦,但这些苦更多的是局限于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而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就是来自于疾病的痛苦,它既有躯体层面的苦,更有精神层面的折磨,特别是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恐惧,更让人苦不堪言。视死如归的人是否存在?即使有也是人数不多。按常理人还都是渴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似乎是那几年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话没有什么错误,没有病就意味痛苦少或没痛苦,有钱就意味着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吃喝不愁。但是没有病不是说出来的,是靠自律做出来的;有钱不是想出来的,是靠勤奋干出来的。不要看人家身体健康就心里嫉妒,也不要看人家有钱就眼睛发红,反思自己都干什么去了?
得病总有得病的原因,不得病也有不得病的理由。先天得的病有,包括白血病但是少数,许多人得的病都是后天患上的,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后天自己找的病。健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本事。健康也和得病一样是要付出痛苦的,只是健康付出的痛苦是苦并快乐着,而疾病的苦是苦上加苦。健康要有自律,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毅力,要有心胸宽广的度量,生活中的每一步走都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健康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永不放弃。背离了这些都得不到健康或不能长久的健康。人的一生即使再小心、再注意,多数人还是会被疾病染上。虽然得病不好,可得病也不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面对疾病不回避、不畏缩、积极就医、配合医嘱,多数疾病也都可以治愈或得到良好的控制。当然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大有人在,有一句非常不爱说的难听话:不作不死。我们都知道疾病有轻有重,病人有穷有富,但在医学发展的今天,只要人人都有想健康的理念,都有治好病的决心,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疾病康复和身体健康的办法和出路。
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学领域的新药层出不穷,但医学离万能医学仍有很大的差距。医疗上可治愈的病是少数,弄不清的病是多数。既没有万能的技术,也缺少万能的药物。钱在有些疾病面前好使,在有些疾病面前束手无策。掌握自己健康的命运既不是靠运气,更不能靠钱财。所以,徐峥不是药神,医生也不是神仙。疾病面前人人平等,黄泉路上无老少。小病、早发病好治,重病、晚发病谁治都没有把握。有病乱投医,就是把病人往死胡同里逼。医学不是纯科学,但看病要讲究科学,认识疾病也需要用科学的头脑。疾病有时发生在机体一个系统,如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但疾病会突破一个系统影响到其他系统,最后遍布全身。所以,诊病治病要有整体观,切忌一条胡同走到黑,把赌注压在一件事上。治病的影响因素太多,不要自己想当然,不懂还故意装懂。听明白人说话,找明白人办事,会少走许多弯路。俗话说:宁跟明白人打个架,也不跟糊涂人说句话。
看电影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学习。学习就要思考,不思考光消遣无疑是浪费时间。年岁大了,年轻的时候把时间都花在了消遣上了,此时不得不尽量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看了一场《我不是药神》的电影,让我想了那么多,实际更多的是老生常谈。虽然每个人的职业不同、出发点也不一致,对这部电影的思考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更在意的还是健康,如果有了健康谁还需要什么药神?对于身体这件事只有一句话想对大家讲:身体是自己的,靠谁也靠不住,唯有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