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医院各科室大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
海南省中医院开展系列活动庆祝首个“中国医师节”。图为医师节技能比赛现场。本版图片均由海南省中医院提供
海南省中医院致力于推动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图为海南省中医院。
推动医联体建设,整合全省中医资源抱团发展;发展专科联盟,让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开花;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患者提供更多医疗服务;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让特色中医诊疗服务深入人心……作为我省中医的龙头单位,海南省中医院近年来不但寻求自身发展,更致力于帮助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水平。这一切努力,只为了一个目标——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
医联体建设 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看好病
“我在定安帮扶了三年。定安县中医院从创建内科病房到评上二级甲等医院,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自己的心血真的没有白费。”周明萍是海南省中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提起定安县中医院,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在这家医院,她倾注了太多的心血。2014年,周明萍作为海南省中医院派到定安帮扶的骨干,在定安县中医院挂职为内科主任。但当时的定安县中医院连内科病房都没有,她这个内科主任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为了帮助医院建设好内科,周明萍最开始在一周5天的工作日内,几乎24小时都吃住在医院。即便是偶尔在周末回海口与家人团聚,只要有急难患者,她都要立即开车赶到定安指导抢救。“那几年,我几乎没怎么照顾到家庭。”谈起对家人的亏欠,周明萍总是心有愧疚。
在协助定安县中医院创立起内科病房后,每一个病种的诊断和治疗常规及注意事项,周明萍都会仔细地向医院青年医生们讲解。三年间,该科室没有发生过任何医疗纠纷案件。“省中医院提供了不少器械支持及技术支持,这有利于提高诊断率,并在判断准确的前提下及时转送病人,减少医疗隐患。”周明萍说。
2014年到2016年与海南省中医院的结对帮扶期间,海南省中医院不仅积极帮助定安县中医院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还定期选派优秀医师,包括医、护、药、技专业人员,指导定安县中医院完善科室建设。短短3年间,定安县中医院的医疗、护理业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门急诊人次数、住院人次数同比均有较大幅度上升,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彻底摆脱了20余年来仅开设门诊业务、年收入仅有200余万元的滞后状态。
和定安县中医院一样,在省中医院的帮扶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由于医疗技术薄弱、基础设施缺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在2005年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小门诊,能面向群众开展诊疗服务的也仅是按摩科室。
海南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郑重建曾经在琼中县中医院开展过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我刚到这家医院的时候,医院里一线的值班医生只有4名,其中3名主治医生就已经是撑起整个医院的‘一片天’了。”郑重建回忆起自己最初到琼中县中医院时的状况。
而在海南省中医院派出的多名骨干的帮扶下,琼中县中医院的诊疗水平实现了逐步提升。
看病难,是30岁的琼中人小何对家乡的印象之一。如今小何在广州打工,在大城市生活久了,他对于家乡的医疗水平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去年妈妈肩颈疼痛,我第一想法就是让她赶紧上海口看病。等到我过几天再问的时候,妈妈已经在琼中县中医院做了一些中医理疗。她明显感觉好多了。”这件事,让小何对琼中县中医院的认知有了一些改观。在海南省中医院对琼中县中医院开展帮扶期间,很多当地患者不出县就能让省级专家看上病。
海南省中医院院长蔡敏表示,海南的中医基础比较薄弱,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发挥海南省中医院的龙头作用,把海南的中医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提升,“我们非常鼓励医院的骨干到基层帮扶甚至留下任职,帮助基层真正地发展壮大。”
专科联盟 让适宜技术在基层开花
在海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戴海青的办公桌上,一本日历上的每一页都写着她平日工作安排。翻开日历,几乎每个周末戴海青都安排得满满的。除了平日出诊和处理科室的事务,戴海青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业务交流和培训上。
“现在我已经是限号了,但每次还是有很多患者,有不少患者还是从其他市县赶过来的,到海口的交通费、食宿费都是一笔开销,真的太不容易了。”在戴海青的手机里,有一个由她在2014年组建的“海南中西医女性健康沙龙”微信群。在这里面,我省中西医妇科从业医护可以进行业务交流和学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更希望能够带动市县的医疗力量的成长和提升,让更多患者能够留在当地就医,免去他们往海口跑的辛苦。”
近年来,省中医院推动医院各科室与各市县中医院的对口科室成立专科联盟,以专科对口的形式对市县医院专科进行帮扶。戴海青所在的妇产科就与澄迈县中医院的妇产科结成了联盟。省中医院妇产科根据澄迈县中医院妇产科的需求进行妇产科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帮助其完善妇科专科的医疗管理、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多方面工作等。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也是省中医院各科室骨干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戴海青致力于到下基层对当地医护人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如今她已在全省17个市县30多个乡镇举办了业务培训班,培训了3000余名技术人员,她笑称自己是“下乡专业户”。
“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曾说:“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战斗”在医院一线的海南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张汉洪,已然将这句话作为工作的信条。据张汉洪介绍,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随时都要保证严谨迅速的工作节奏,但是中医的急诊科,其实并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2004年我到省中医院工作时,医院还没有急诊科,许多人还有‘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治疗急惊风’的偏见。”在张汉洪的带领下,如今省中医院的急诊科已经逐渐发展壮大。为了帮助基层中医院急诊医学的发展,今年起,省中医院急诊科开展“中医急诊走基层”活动,与各市县中医院结成“海南省中西医急诊急救联盟”,计划年内走遍全省16家中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急诊科建设管理及急诊急救能力提升的培训。目前,“中医急诊走基层活动”现已走过了临高、儋州、昌江、乐东、三亚等市县。作为海南省中医院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急诊科医生,张汉洪不仅用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还带领团队通过临床学习、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急诊团队的核心技术和价值——走基层、下市县,对基层中医院的医生们进行指导,根据市县医院情况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课程,通过实际查房、病历检查等手段,协助基层医院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抢救。
“可以说,我见证了海南省中医院急诊科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我们又能通过‘海南省中西医急诊急救联盟’的方式,不断提升整个海南中医急诊科的水平,我觉得很有意义。”张汉洪说。急诊科医生的工作非常繁重。对于张汉洪主任来说,急诊科工作已和他的生活融为一体,“平时工作很忙,但我每天都沉浸在工作的满足感中,中医急诊联盟很多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牺牲科室医师们很多休息时间,但没有人有过一句怨言。”
蔡敏表示,通过专科联盟的形式,将省中医院的专科与基层中医院的专科紧密联合,真正带动基层中医院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基层医院的医生有所,对我们医院的医生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要想当好老师,自己就得先学习提升。”蔡敏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你要给别人一桶水,你自己起码得有一桶半的水。”
人才培养为患者提供更多诊疗新技术
8月7日,省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小丘带领团队,经过长达16小时的不懈努力,成功开展了医院首例蝶骨脊内侧区巨大型脑膜瘤切除手术。术后,患者神志清醒,四肢活动良好,语言流利。
“这个手术填补了我们医院在这项技术上的空白,在全省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蔡敏介绍,近年来,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海南省中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据统计,2017年,该院就开展了包括腹腔镜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急诊颅内动脉机械取栓术、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等在内的30项新技术。
人才是医院提升医疗服务的核心。近年来,海南省中医院不断极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蔡敏介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医院不但为本院的医护人员,也为市县中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了大量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据统计,2017年,海南省中医院共组织院内学术讲座26场次,参加培训人数约4290人次;举办省级以上管理培训班和继续教育项目30余项,培训人员7000余人次;聘请省外名老中医、中西医专家近100人次。
同时,海南省中医院还通过柔性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医学院校及医院的知名专家,成立了海南省中医院第一届外聘专家委员会。外聘专家在疑难病例查房、会诊、手术指导、教学授课、指导或以课题负责人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建立工作室及师带徒等方面为医院提供相应指导,同时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为医院提供系统培训,逐步带动医院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多年来,海南省中医院也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医院通过实施综合服务模式,推行“大健康”理念,优化服务流程和收入结构,进一步夯实、提升、凸显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中医康复品牌,有效地吸引病人、留住病人。
蔡敏介绍,一方面,医院积极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例如医院近两年开展了“三伏贴”“暖宫灸”“雷火灸”“耳穴贴敷”“埋线减肥”等中医特色诊疗活动,让群众知晓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另一方面,医院积极开展个体化中药服务,挖掘、开展、创新和推广整体特色中药疗法及传统中药加工方法。今年初,医院还举行了膏方节,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