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回龙观院区的急诊,一天之内来了两位猝死的病人,一位是16岁,在学校期间猝死;一位是46岁,在打工的宿舍猝死。后来证实两个人都有先天性心脏病,都曾做过手术。但不管怎样一个能上学,一个能外出打工,说明手术还是成功的。虽然病人都有先天的不足,可不影响他们像周围正常的人一样有梦想、有爱好、有追求,这些都是人的天性使然。我想在他们成功经历了手术的风险后,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幻想。生命的戛然而止,让谁都觉得有些猝不及防。16岁无疑是年轻有梦的年龄,虽然这个时期会有些逆反心理;46岁无疑是成熟稳重的年龄,虽然这个阶段要背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但这两个年龄都不影响活着,而且应该活的更好。作为急诊医生见惯了生生死死,可16岁,46岁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征兆,没有启动任何医疗干预情况下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多少都会让我这个医生对这两位陌生的病人感到异常惋惜,感慨生命的无常,感叹生命的脆弱。


Photo by Ravi Roshan on Unsplash


也很凑巧,也是在几天前,新街口院区急诊前后来了两位糖尿病高渗昏迷的病人,第一位77岁,有一大堆基础病,平时血糖控制的也不好,人很任性不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不久前又把股骨颈摔折了,雪上加霜在家昏迷了。被送到急诊时,血压不好,心率快,呼吸频速,血糖高的测不出来,其他血气,电解质,肾功能和肝功能也乱的一塌糊涂。第一时间接诊医生就跟病人唯一的儿子交待了病情危重。等我第二天看病人的时候,仍是昏迷,高热,呼吸节律也不规整,虽然血糖没有那么高了,但整个病人的全身状况不好。我再次把病人的儿子叫过来,告诉病人的预后不乐观,病人的儿子问我病人还能坚持多久?我还挺有把握的说,到了以天算的时候了。当家属把从国内外所有亲人都叫过来,准备与病人告别的时候,病人奇迹般地清醒了,生命体征也稳定住了,开始与儿子讲话,要吃的。


第二位病人,81岁,糖尿病,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平常精神状况也不是太稳定,需要药物控制,最近吃喝差,出现了昏迷。病人到急诊的时候,医生诊断糖尿病高渗昏迷,当时血压很低,需要升压药物维持,呼吸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体温升到了40°以上。毫无疑问又是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急诊医生都清楚糖尿病高渗昏迷死亡率非常高,所以除了积极治疗,就是毫不犹豫将病情的预后告知病人的家属。两个病人住的病床挨着,所以在跟家属谈病情时,可以互相借鉴。第二个病人一儿一女,虽然很孝顺,我还是把不乐观的预后告诉了他们。病人的儿子没有那么悲观,但我知道什么是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特别是躯体疾病合并精神疾病,病人的预后是非常糟糕。然而奇迹的是,第二个病人也在治疗了几天后清醒了。当然两个病人的最后结局,是好是坏,是喜是悲,还需看病情的发展,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有时生命是脆弱的,有时生命又很顽强。


对于人的生命,看似医生在疾病的重要关头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对疾病的解读远没有那么简单,主观的感受,生理的指标,在面对生命时,有时没有那么强的科学性,因为医学本身就不是拿公式就能推出结果的科学。构成生命的人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已越来越少有秘密,许多机体的微观世界也能通过技术被推断出来。新药物的开发,机器人手术,使得越来越多的疾病变得无处可逃。但更多的临床场景,是医疗技术之外的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顽强。


Photo by Michael Fertig on Unsplash


我上面举的例子,前两个猝死的病人,到医院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所以医疗手段对于这两个病人已没有了任何意义;后两个病人,虽然给予了积极的医疗救治,但病人神志恢复,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一定还有病人自身对疾病的抗击能力。由此看来,真正生命的把握,不一定是医生的能力和本事。人作为优秀物种,被进化,被选择,被留在了这个世界,理应人的生命是顽强的,人也具备超强的修复和再生能力,难怪希波克拉底时期医生的治疗宗旨就是依靠病人的自身修复和不伤害原则。但人又不是钢铁侠,除了骨头硬以外,身体其他地方也都是肉长的。如果不好好呵护身体,也会被整得遍体鳞伤无法恢复。所以,之前两位年纪轻轻就猝死的病人,是否忽视了对身体的小心翼翼?忘记了自己心脏是有残缺的这件事了?当然人已离去,逝者为大,让他们一路走好。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是否能得到一些反思?生命的救治在别人手里,自己说了不算;活着的机会捏在自己手里,活好活坏自己有绝对的发言权。 


两位糖尿病高渗的病人顽强地与生死抗争,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轻易放弃,也就是生命给了我们无限的忍耐力,从一个侧面讲,生命对死亡的不妥协。但生命的顽强,也意味着生命的痛苦。顽强不是舒适,顽强需要痛苦的付出。我们要知道,生命需要尊重,生命需要高质量的维护。以前中国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可现在的生命观赋予了人活着的尊严,活着的质量,活着的快乐。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就是让人珍惜每一天,要活得有意义,当然也要活得健康。死亡是每个人都忌讳的,但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眼里就大相径庭了。有些人活着的标准就是与官看齐,与钱挂钩,忘了身体,淡化了生死。实际在大限到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恍然大悟,健康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预测生命的长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经验的医生也会频频出错,上面两个糖尿病高渗昏迷的病人我都没有预测对。作为一名医生,一名无神论者,让我找一位断生死的人,我可能会把这个任务交给老天爷。所以说,人的命天注定,不是没有道理。既然人不知道谁命长,谁命短,但人却能知道谁活的难受,谁活的痛苦。难受和痛苦一定是躯体和精神层面的,这些都与生命的长短有关,与活着的质量好坏有联系。由此说,每个人都要养成好的生死观,要正视生死就在我们眼前,死亡就在我们活着的当下。对死亡有准备的人,就会把生命放在自己的内心,谨小慎微,不为名利所累,不被金钱所困。关注身体,关注健康,既不为生命的脆弱长吁短叹,也不为生命的顽强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