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查房看了三位病人,均是老年女性,一位是86岁,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不全;一位是89岁,肺部感染,慢阻肺急性加重,肠道肿瘤术后;一位是93岁,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病。从三位病人的疾病诊断来看都不是太困难,病人所得病也都是急诊常见病,但细细了解病人后每个人对得病的感受却完全不一样。三位病人的年龄都不算年轻了,按我的理论超过85岁就是高寿了。虽然岁数不年轻,但令我惊奇的是三位病人的头脑没有一个是糊涂的,89岁的这位病人跟我说:除了脑子好,身体其他地方没有一处是好的。正因为有头脑,不糊涂,所以才有了对疾病的态度表现出了三六九等,有乐观的、有悲观的、有由悲转喜的。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看的第一位病人是最年轻的那位86岁病人,病人非常瘦弱,因为心脏状况长期不好,虽然吸着氧气也还是感觉气不够用,闭着眼睛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我跟病人的女儿和保姆了解了一下病人病前病后的具体情况,谈话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没想到病人听的很真切,并对女儿不知的事情还做了补充,如先心病是动脉导管未闭,以前因为技术不过关没有做手术,等手术技术成熟了年龄又大了做不了手术了。过一会,病人示意我到她的跟前,轻声又无可奈何地说:太痛苦了,活着真没有意思。我赶紧握着病人没有温度的手说:把药用上,病会慢慢好起来的。病人没有对我的回答做出任何欣喜的表现,痛苦仍然依旧,说句实在话我对自己刚才的表达也没有十足的底气。

看的第二个人和第一位病人是邻床,虽然已经89岁,但显然有着更强的表达欲,目光炯炯,精气神十足,有些气促,有时还不间断的咳嗽,可一点不影响与我唠嗑、聊家常。病人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争年代生下了不足月的孩子,没有条件抚养,送给别人家代养了一段时间。三个孩子,两个成材,一个不争气。胳膊骨折需要手术,但对麻醉过敏,硬是在捆绑之下没有麻醉完成了手术。肠道长了肿瘤,手术做完后也就再不把它当回事了。和她说话我都插不上嘴,咳的脸都红了还一个劲地跟我说。看着她一吐为快,老人身上的病我也就不用再担心了。

第三位病人和第二位病人隔了一张床,93岁了,在女儿的陪伴下在摇起的病床上躺着。看着她那安详的表情,精精神神的回答我的问话,这位前些日子在鬼门关走了一回的老人终于又可以平安的回家了,家属也重新燃起给老人过94岁生日的信心。病人是因为三周前昏迷被家属送到了医院,最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后来病人清醒了又被终日大腿的疼痛所困扰,只能在镇痛和镇静中度日。病人生不如死,家属也渐渐失去了康复的耐心。今天再问病人的腿还疼不疼?她说:已经没有疼痛的感觉了,心脏也没有不舒服的症状,一心只有一个想法——回家。

Photo by Aaron Ang on Unsplash

老年人得病是自然规律,管理老年急性病人也是急诊科的日常工作。寄希望于长生不老,无病而终,寿终正寝只是理论上的幻想。人老了,都会伴随着器官的老化,器官老化了,生理功能就不行了,没有了生理功能人就要出状况了,也就是该得病了。所谓身体健康的老人,只是器官保养的好了一些,功能胜任的时间长了一些,在世的寿命比别人久了一些,仅此而已。一句话:人都是病死的。但医生治病是一回事,治好病又是另一回事,实际治不好的病更多,否则哪还有死。癌症是不太容易治好的病,还有就是老年病也是不容易去根的。急诊科按说是诊治急危重症的地方,但老年人因为身体器官都不太好,而专科只能看一个器官的病,多了就超出专科范围了,所以急诊科成了收治老年病人为主的地方。在各个医院的急诊科,不管是抢救室,还是留观室老年病人成了主力军。由于许多老年病的不可治愈性,反反复复,就像拉抽屉往来于急诊科。有些病人从此也就成了急诊医生和护士的老相识,有时看病之外,还要拉拉家常,说些题外的话。这样一来看病倒不重要了,有个知根知底的医生说说心里话,可能就把得病的痛苦减少了许多,心情也舒畅了,人也变得乖巧起来了。难怪有的病人家属说:我们家这个老人谁的话都不听,就听医生的话。

人最终都会走向衰老,想必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生命现象。但在衰老和死亡之间,或长或短的生命间期如何度过?平静还是困扰?愉快还是悲伤?幸福还是绝望?想必思考的人就不是太多了。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被各种欲望所左右没有时间思考,上了年纪面对衰老再想思考已经没有了机会。而急诊医生这个职业却给了更多思考生和死的空间和时间,因为通过急诊医生的眼看到了世间发生的各种生生死死,时时刻刻都在触动着急诊医生们的内心,启迪心灵上的反思。被痛苦折磨的死、被遗弃的死、被绝望的死、被孤独的死、被不情愿的死,因为这些不可接受的死,使人们忘记了童年的欢乐,记忆不起年轻时的成长,失去了中年事业有成的愉悦,再也找不回儿孙满堂的幸福时刻。衰老不是人的错,它是人生必走的一站,人不应该背负起衰老带来的沉重压力和负担。医学虽不能解决器官的老化,以及伴随而来的生理功能的失衡导致躯体的疾病,医生却可以通过陪护、安慰、倾听、讲故事去燃起老年病人对生活中失去的乐趣,摆脱孤独带来的焦虑,减缓对死亡的恐怖。

Photo by Matthew Bennett on Unsplash

现代医学没有长生不老药,我经常会跟一些熟悉的老病人或家属开玩笑说:如果想治好您的病,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所有的器官换一遍。所以,每一次病人和家属在对我们的成功救治表达谢意的时候,我总会说:这不是我们的本事,主要是病人身体的机能还没有完全衰竭,她自己身体的修复能力帮了很大的忙。那位93岁的病人在出院后,女儿给我们写来一封表扬信:我母亲入院时已经是重度昏迷,生命体征微弱,多种疾病交织的重症患者,我们甚至为她做好了后事。然而,谁能想到,一个93岁的重症患者,在您们的精心治疗,悉心医护下,11天后顽强地走出了病房、康复出院,创造了一个医疗护理的奇迹!当然家属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对我们的感谢也是发自内心。但作为急诊医生客观地讲在与老年疾病的较量中没有必胜的信心。之前介绍的那个最年轻的86岁的心衰病人,就没能如愿以偿康复出院。所以,面对老年疾病,急诊医生的看家本事不一定是技术,而应该是关爱和共情。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衰老这一天的时候,急诊医生要从骨子里把医者仁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叙事医学关注的就是人的情感,关注的是对病人的体贴。要求医生与病人共情,也就是体验病人的内心世界。老年病人面对疾病痛苦的缠身,面对失去呼风唤雨的能力,面对亲朋好友的渐行渐远,他们遇到的最大的痛苦是心痛而不是疾病的痛。用文学的叙事表现急诊医生对病人的心理感受,用文学的感动抚慰病人受伤的心灵,在我看来无疑要胜过冰冷的仪器和空洞的数字给病人带来的获益。生命的最后时段给我们每个人的都不多,大多数人都有可能会经历在医院和急诊的时光。为了生的快乐,死的从容急诊医生都不要忽视老年病人的最后时刻,微笑、抚慰、倾听、交流、同情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