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医大时代的几位老师一起去了云南的弥渡,参加北大对弥渡县医疗卫生的帮扶工作。弥渡第一次来,它隶属大理市,苍山洱海是大理的标志,也是大自然对大理的恩赐。没有来过大理就无法感受苍山的壮美,洱海的恬静。当然弥渡也汲取了天地之灵气,蓝天、白云、四季如春、空气清新一个都不少。虽然一早4点就起床赶飞机,但到了弥渡还是被大自然的美丽征服了,没有了北方令人瑟瑟发抖的凉气,也不知道一路陪伴的困虫跑到了哪里,心里只想让时间静止下来,好好感受这真实的世外桃源。
这一年跑过了四川的武胜,到过贵州黔西南的贞丰,此次又来到云南的弥渡。不管在哪里都能让我体验不一样的自然美景,享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人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人就会有生命力,人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人就会登高望远,人就会有成长的空间。虽然到世界走一走,看一看,有这样诸多的好处。但每一次离京出行,我都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考察一下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与基层医生有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次去弥渡同样少不了与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主管领导和基层医生交流互动、思想碰撞。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在基层医生培训这件事上,也是如此。
要是算上98年在那曲县人民医院的工作经历,这么多年我已经走过了全国许多城市的基层医院。虽然是在大城市生,大城市长,最后工作还是以大城市为主的我,却对基层医疗情有独钟。疾病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每一个病人都需要得病的时候有医生在场;疾病的救治与时间有关,早期专业化的处置是一条不二的法则;多数人患的病都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诊断技术并不高大上,一般医务人员掌握起来不会难于上青天。所以,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对每个人的馈赠都是公平的,为什么在得病治病这个人人都回避不了的事情上,还分三六九等呢?
在我看来每一位医生既是行医者,也是传播者,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年资的医生。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自己掌握的临床经验传授出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对此还有什么顾忌的呢?当然光有传播者的心还不够,还要知己知彼。既要了解基层医生的需求,懂得他们的困惑,更要知道他们的薄弱点。讲课是件不复杂的事情,照本宣科,对谁都不算难事;如果把传播的知识点讲到人的脑子里,形成记忆,进而融入到行动中,就不是说说而已了。每一次来到基层,第一件事就是与医务人员拉家常,让我们彼此熟悉。都说医患沟通重要,实际同行之间的沟通也不可或缺。有了沟通,才可以使他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他。而不是一上来,就三七二十一地把那些不接地气的课程一股脑地倒出来。医学有理论的知识,更有经验的总结。如何讲?如何让基层医生听明白?是要花一番力气的。
之前为基层医生量身定做了一套网络课程,让他们对临床思维,医患沟通,医生的细节,危重症识别,常见临床症状和常见疾病的诊治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次通过线下,与基层医生面对面地在病床,在报告厅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又进行一场接地气地深入交流。不管是当地卫健委的领导还是主管院长都对这样的培训给予了积极的认可。每次培训后听反馈,是我做的必不可少的节目。并不想好大喜功,也不想谋求歌功颂德,只想获得真诚的建议,让我能在基层医生培训的路上走的更远。
这些年来在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中,边做边思考,有了一定感悟,也有了一定的自信。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正像上面谈到的,与基层医生要建立良好的、没有陌生感的、彼此坦诚的互动关系。只有这样基层医生才会把需求、弱点、难为情的事毫无保留地讲出来。人只有学与被学的关系,而没有信任和感情的基础,多数情况下的学习效果会不好,对于基层医生尤其如此。
基层医生缺乏自信,总觉得技不如人。临床医学是病人堆里干出来的,走出校门的医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人例外,谁看的病人多谁就成长的快。看病人就是一回生,二回熟。基层医生太谦虚,他们容不得半点失误,实际上好医生都是在失误的基础上摔打出来的。有了信心,也就有了进步的资本。
疾病的组成都是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大城市是,基层同样如此。所以对于基层医生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疑难杂症,甚至不会都没有关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是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基本的化验检查。给基层医生培训不要把仪器设备讲的天花乱坠,问病史是重中之重。
书本的知识是共性的,但临床医学没有那么多共性,一个病人一个样。经验不是科学,可许多时候行之有效,当然经验多了也就走向了科学。基层医生培训者不讲学历,但讲年资,在这里姜还是老的辣。
基层培训课程的设置与其他医学课程不能等同。不能图省事,要花些力气量身定制,有先说的,有后讲的。不要临时抱佛脚,随便讲一讲,与其这样不如不说,免得打击了基层医生的求知欲。
基层培训一定真枪实练,不管是内科的培训,还是外科的培训,都不要光说不练。许多时候基层不缺病人,但缺乏系统的管理,从问病史、查体、鉴别诊断、操作手法等等。所以,边查房,边提问,边回答,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层医生入行后,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规培教育,就会把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忘得七零八落,而临床的基本功又是每一位医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临床思维、临床沟通、临床细节、临床人文都不能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培训是耽误时间,可有可无。临床医学的提高需要病人,需要氛围,需要场景。持续学习的氛围会使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紧张感,进而养成学习的习惯性。医学没有一劳永逸,而是活到老学到老,基层培训也应如此。
培训不是一言堂,满堂灌,特别是在基层,有些课程会让听者消化不良。培训者要通过基层医生的眼神观察听课的专注度,要随时与听者互动。培训是形式,效果是目的。即使只讲一个知识点,也要让听者明白、接受和消化。
每次培训不是突然袭击,要有备而来。带着问题学习,要比茫然不知所措效率高的多。所以培训要有大纲,要有参考资料,要给预习提供一定的时间。
临床医学说难也难,因为不知不会,不学不会,不用功不会,不上心不会;临床医学说不难也不难,因为有热情、肯专研、不怕苦,勤思考,也可以在学医的路上走的很远。虽然基层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但只要求知欲还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系统、规范的培训,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医生。
基层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看似与一些大医院的医生有些不同,包括医院的规模、自身背景、硬件实力、病人的认可度等。但在我眼里大医院的医生和基层医生都是医生;两者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法没有任何差别;仁心仁爱,治病救人在什么地方都不应该走样。所以大医院医生能做到的,我相信基层医生也能做到;大医院医生能做好的,我相信基层医生也能做好。大医院和基层只能定义为地域不同,但却不是影响医生职业质量的鸿沟。
能尽一些微薄之力,为基层医生的培训和基层医生整体实力的提高,也是作为一名老医生的一种荣幸。学医是一门技术,学医更培养了做人的一种情怀。也让我们更多有情怀的医生加入到基层医生的培训行列里来,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