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胡大一大夫 主播:小宋
我十分尊重的一位在医学院校工作从教多年的老师,不久前鼻翼上长了一个突出皮肤的包块,到自己任教的一所大学附属医院挂号看病,担心医生病人多,太忙,特别选择下午3点半左右去,心想病人可能不多了,医生会多些时间沟通,没想到就诊时与医生对话时间不足3分钟。
患者问:“这个怎么治?”
医生答:“切掉!”
患者问:“不切行不行?”
医生答:“不行!”
患者问:“有没有其他治疗办法?”
医生答:“没有”。
说到此,患者无语。此后,这位老师又挂了医科大学的另一家附属医院的专家门诊,沟通的经过一模一样,毫无二样。只好认可,交了900多元预约手术费。
因手术不需急诊,老师先到外地开了个学术会。开会期间,老朋友给推荐了当地一位老医生看了一下,老医生说不需手术,建议用一种药膏。老师回家后,用药膏一周左右,包块完全消失了,900元手术费也不退了。
这是在医学院校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教师的就诊经历,更何况一位普通患者?
医学不仅要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守牢“不伤害患者”的底线,而且要让患者从走进医院大门——挂号——就诊——住院——治疗——出院的诊治经历感受到温馨与温暖,这正是要坚守的传统,不是唱患者利益至上的口号,而是让患者真正体验到应有的被尊重。还要合理控制成本。实现同样疗效,应选择更低成本,更少创伤的诊治手段。这三个维度的统筹兼顾就是价值为导向的医疗——Value—based medical Care。
再简单的病,三言两语也是看不好的。与患者共情,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需要有充分时间“话疗”沟通。
我学医从医半个多世纪,总结出一看病情,二看心情,三谈生活工作经历和性格的看病“三步曲”,不仅患者满意,自己当医生也有价值和成就感。
这次医药卫生改革一个必需过的坎是打破大城市大医院对医疗资源的高度垄断,导致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都挤大医院,都挂专家号,不仅基层医院,大量的二级医院门庭冷落,不同级别医院忙闲不均。强基层总是强不起来。为什么不能下决心关停大城市大医院的门诊?大医院的医生下基层出门诊?大医院门诊关停了,挂号起五更,排队几条龙,候诊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现象也不可能继续存在。
医生看病要体贴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答疑解惑要耐心。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