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养成把一件事系列写下去的习惯,总喜欢就事说事一气呵成。但今天这件事有了例外,在与病人有了第二次接触后,又让我对她有了重新的认识,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动。大脑不停地催促我把它记录下来,实际听完这个故事早就让我的手有了欲罢不能写下去的冲动。
她是一位40岁的女病人,几天前见到她是因为肺癌脑转移,血液高凝出现呼吸困难,怀疑肺栓塞。在与病人不到半个小时的接触中,看到病人对疾病的淡定,对生死的豁达,对痛苦的忍耐,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写下随笔:总让我感动的病人。
两天后得知病人做完肺血管的增强CT,确诊肺栓塞,被收到了呼吸科监护室。实际在第一天听完病人的故事,就对她有了一份关注,也有了一份牵挂。忙完手中的工作,抽出了时间来到呼吸科监护室去看望病人。
病人单独住在一个房间,硕大的玻璃窗让病房光线十足,暖意融融。病人当天穿了一件红色的秋衣,使以白色为基调的监护病房平添了一份靓丽的色彩。病人见我来没有准备,忙欠起身打招呼,虽然有些惊讶,但脸上依然流露出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标志性微笑。我问起了这两天在病房的情况,她说呼吸困难好了一些,可吃饭不多,估计与淋巴转移到胃有关;胸骨、肋骨的疼痛,癌性发热也都影响胃口。
在急诊第一次见到这位病人因为要确诊肺栓塞,有些病史问的不是太详细。这次像唠家常似地把病人发病情况又了解了一番。病人实足年龄只有39岁,3年前怀孕8个月时出现了头疼症状,因为当时症状没有那么厉害就没往心里去。生完孩子还在月子期,头疼加重。起初病人和医生都没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当最后连走路都费劲时,才做了各种检查。脑膜转移,脑积水,不得已做了鞘内注射,脑脊液引流。术后又引发了中枢系统的感染,差点要了命。把头疼的症状稳定了,又开始处理肺部的原发病灶。前前后后十余次的化疗,终于让癌症变得没有那么嚣张。但化疗的反应,全身多处转移的疼痛,还是让病人受了不少罪。
不当病人不知道什么是痛苦,不当医生不懂得看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虽然病人说的轻描淡写,好像这件事是很久之前发生的,但我却听的战战兢兢,如同过鬼门关。做医生我知道,任何病理的不适都不会让人有愉悦的效果,即使是生理上的难受,如跑步后的乳酸堆积,也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更何况病人出现的是要命的癌性痛,是肺血管堵塞后氧气不能进入到体内的呼吸频速,是化疗后频繁呕吐带来的进食困难。可以说每个症状都超出了一般人的忍耐力,每个症状都是常人不能接受的痛苦。3年来病人过得难不难,只有病人自己最清楚。
微笑来自喜悦,喜悦是心情的反应,心情是由有没有痛苦来决定的。病人报我以微笑,说明她的内心是敞亮的,有了敞亮的内心,也就遮蔽了疾病带来的痛苦。我告诉病人,我把第一次见到她对疾病的淡定,对生死的从容写成随笔发到了朋友圈,许多朋友为她点赞。她高兴地对我说:谢谢您又给了我与疾病斗争下去的勇气。说起勇气,病人的勇气早已超出了我的想象。有时候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为了美好生活?为了名利双收?为了长命百岁?今天看来,在这位病人身上都不现实,但恰恰在这种不现实中,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这种充实包含着人的坚强、忍耐、包容和善良。
我知道她对我能来看她是真心的高兴,我也知道她看完我写的随笔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但她也许不知道,她是让我为之感动的病人,也是让我好好学习的病人,即使学习我可能也克服不了在疾病面前的懦弱,在死亡面前的胆怯。可毕竟我认识到了与她之间存在着那么大差距。
人的一生有多种活法,但殊途同归只有一条路。这位病人虽然年轻,可因为疾病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不会太长,虽然她有孩子要陪伴,父母要抚养,丈夫要关爱,这不能不说对谁都是一种遗憾。但她没有选择消沉、没有选择畏惧、没有选择躲避、没有选择怨天忧人。而是让生命充满活力、让希望赋予每一天、让微笑愉悦身边每一个人。
临走的时候,我说我们合张影,她很高兴。拿起自己的手机当镜子,整理了一下头发,调整了一下坐的位置,冲着镜头摆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正是因为她对生活的执著,不放弃,让我心存敬畏,第一次写下系列随笔总让我感动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