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的最后10天为各种事情忙碌,但还是给叙事医学留出了时间。先是去了北大国际医院跟急诊同仁探讨叙事医学和临床技术之间的关系;又到了复兴医院给全院汇报《叙事医学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最后一站是在同仁医院急诊科,与大家分享《叙事医学——让医学更有温度》。有些内容是曾经讲过的,有些讲题是新的学习感悟。不管是讲过的,还是没有讲过的,每次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每次自己都给自己上了一次课,每次都会觉得在叙事医学的普及上前进了一小步。听是学习,读是学习,讲也是一种学习。
这几天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不是上面谈到的那些事。而是平生第一次参加的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组织的人文医学师资职业技能比赛遴选。明年就要退休了,居然又参加了人文医学师资职业技能比赛,是否还要只争朝夕再干十年、二十年?真没有这个想法。之前对这个比赛并不知情,医院负责这项活动的刘老师通知我参加比赛遴选时,我也没有表示太多的积极和热情。并不是倚老卖老,只是觉得这件事离我这个年岁已渐行渐远。好在作为积水潭医院的职工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如果做不到为医院增光,也不能为医院抹黑。
人文医学的话题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讲起来也不会太怯场。但10分钟让我讲个人文医学的话题,就有了压力。这些年在讲课能力上有了少许进步,可有一件事总在烦恼我,就是莫名其妙地拖堂。30分钟的课,要讲到40分钟;一个小时的课,讲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可能还没有说到一半。光顾自己的嘴痛快了,却耽误了听众的时间,也让组织者挺尴尬。比赛是有规矩的,不能让我信马由缰说个没完,虽然说对这个比赛没有压力,可求胜的欲望还是存在的。
打开自己既往的人文课件,可以说是不少。选一个自己能在10分钟说清楚的事,还是讲一些熟悉的,旁征博引少一些的题目为好。医学技术VS医学人文这个话题,我在《叙事医学》教材的导言里写过,也在一些场合里讲过,还算不陌生。当然题目选定后第一件事就是删减幻灯片,删到不能再删,也觉得能把这件事说明白才罢手。
这次人文医学师资职业技能比赛遴选设置了4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有10名左右的选手,加起来一共42名选手,分别来自北京30余家医院。急诊一共5位选手,都还算熟悉。但估计我这个年岁,应该是这42位选手中最大的。我参加的比赛场地就选在了我们医院,本来是第三个演讲,因为要去复兴医院讲课,时间发生了冲突,所以安排到了最后一位演讲。说实在的,随着头发由黑变白、由多变少,皮肤由平变褶,在各种场合讲课已经比较坦然了,紧张可以说有,但都是一瞬间的事。今天这样的演讲平生头一次,之后也不会再有,所以上台之前还真有了忐忑的感觉。
鞠躬、感谢、互动都是开场的规定动作,但还是忘记了自己主动介绍自己。接下来的正题就是看平常的功底发挥了,或好或不好,只能是它了。平常喜欢讲人文的话题,喜欢说叙事医学,就是这些话题容易带给你感动,我也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听者。所以,看似不长的演讲,有时也让你浑身热血沸腾,手舞足蹈。10分钟的演讲转瞬即逝,不能说满意,但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评委的点评,是对我年龄的尊重,不愿意伤了我这颗老心脏,所以肯定的表述更多一些。但人要有自知之明,你虽有岁月的优势,经验的积累,你却没有年轻的活力和蓬勃向上的进取。人都是一分为二来看的,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自己的短板。年岁大了,更要时不我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今天写这篇文章纪念一下我第一次以比赛的形式参加的演讲。人生都有第一次,只是我的这种形式的第一次来的比较晚。比赛是一种筛选,更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促进。名次不能不关注,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但它不是唯一。通过这种参与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机会,也为自己下一步在叙事医学的探索上增加了一个平台。
世上没有白干的事,有干就有收获。等着天上掉馅饼,我还没有跟老天爷好到那个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