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被告知我院去武汉的医疗队4点要出发。初二上午还在商讨名单,初三下午就出发了,真所谓神速。9名队员,2名医生,7名护士。其中2名护士来自我们科,唯一一名男生是我07年第一个毕业的研究生,在呼吸科工作。人踏实肯干,年富力强。由于了解他的人品,所以昨天在推荐名单时,我特意提到了他和我科的一位医生。最后院领导决定他作为正选,我科的医生是备选。也巧两个人一个是武汉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一位是武汉大学医学部毕业。看来选择他俩成为去武汉的正选和备选不是人为事件,而是天意使然。


他只知道要去武汉,但去的时间没有最后确定,当天还在出呼吸科门诊。决定下午要出发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家准备行装,也没有机会再给爱人、儿子当面话别。我不认为这是生离死别,但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没有食言。


lucas Favre © Unsplash


我算不上他的亲属,只是有了几年的师生交集。老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有近20个学生。但这句话一直不敢受用。可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期我是有义务要送上他一程,叮嘱几句师生话。


每年我们在京的师生都会在9月份相聚一下,他年龄不是最大,届数最早,理应就成了师哥。每次聚在一起,大家都是兴高采烈,畅所欲言,他许多时候也是话题的中心。


记得我们课题组的第一个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就是他做的,当初人手不多,经验不足,也缺少做模型的工具。他就自己摸索,甚至把身为北大老师的爱人也带到了动物房,帮助一起做实验。


人的成功不取决于条件的优越,物质的丰富。特别在对科学进行探索的时候,需要的是一颗不服输的决心和勇于思考的精神。他07年研究生毕业,08年就在EBM发表了他的研究论文。此后他在研究生期间建立的动物模型,为他之后的师弟、师妹们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基础。现在他还经常回到课题组,与师弟、师妹们一起商讨科研的方向,如果不是这次疫情,节后就准备着手开展另一个动物模型。


老师一定希望每个学生都好,也希望每个学生都出色。所以每个学生取得的任何成绩和进步,都会给老师带来欣慰和骄傲。这次武汉疫情冲在前线的医务人员比比皆是,他只是众多医务人员中的一分子。但正是有了这一位位果敢、有担当的医务人员表现出的不畏惧、不退缩,才为疫情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03年打赢“非典”这场战役,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也积聚了我们胜利的信心。但新发传染病的喜怒无常,也为医学的早期干预带来了许多未知因素。这些未知因素有技术层面的,有政策层面的,也有人为层面和心理层面。所以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武汉肺炎”,医务人员的淡定心理不能少,急于求成的心态不能有,虽然流程、共识一个接一个,可医务人员平素积累的经验一定会有大用场。共识解决的是普遍性的问题,遇到特殊的问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在呼吸科已历练了十几年,对各种肺炎的识别、诊断没有少下功夫,并且他自己也有他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这次武汉的驰援中,我对他的能力很有信心。只是因为走的匆忙,随身携带的生活物品不多,防护口罩不知是否充足?我在这些方面会有担心,也是跟他说的最多的话。


作为男子汉,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驰援武汉医疗队,说明心态坦然,使命感强。但他是我院这支9人医疗队里唯一的男性,希望他表现的比任何时期都要刚毅,由于他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相信他会在这支医疗队里担当起更多的责任。


03年“非典”他还是一个在校医学生,转眼17年后的“武汉肺炎”我已看到他的成熟。人一路走来,不会永远风调雨顺,人只有在暴风骤雨中才能锻炼提高。


疫情终将过去,他也会平安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