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2月2日晚8点,作为叙事医学传播学院正式上线的时间,相关内容做了精心准备,技术支持也做了万无一失的考虑。人算不如天算,随着新冠肺炎无情的肆虐,工作重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阻断传染源,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甄别疑似病人,成了近期医务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每当疫情来临,都是遭遇战,思考时间有限,技术必先行。治病是医生的看家本领,任何时候都责无旁贷。但进入了疫情的胶着期,许多想象之外的事情会扑面而来,在医务人员、病人、家属和普通民众之间有了更多非医疗技术的话题。疫情从来都是一个负面事件,身受其中的人们都不会逃离负面事件的干扰。不管是有病的人,还是没病的人,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非医务人员,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和摆脱心理上的阴霾,有病的人会加重病情,没病的人也会成为病人。


关注、再现、归属


▌1656年,Paul Fürst 创作的著名的「罗马的鸟喙医生」,看似荒诞的装备,诞生于鼠疫大爆发的年代


现行的医学,还是在走生物医学模式的老路。疾病本身,还是上上下下的人们关注焦点。疫情下,病人在想着自己身上的病,医务人员在全力救治病人的病,没有病的人也在千方百计回避病。殊不知,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就给病带入了一个怪圈。病人想病想怕了,就会不思饮食,情绪焦躁,进而病情越发加重;医务人员治病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了,在病毒机制没搞明白的前提下,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没病的人越想回避病,越觉得自己是真病了,看心理害怕,不看心理没底,比真病人还痛苦。


七十年代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医生就提出了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几百年来已在医学界形成思维定式的生物医学模式。因为人作为生物体在感知疾病后,会受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现阶段医学技术不能治愈的疾病,更不能无视心理和社会对疾病产生的巨大作用。虽然新冠肺炎和当年的“非典”都是冠状病毒惹的祸,十七年过去了,不能说科研人员不努力,至今对“非典”没有特异的疫苗;今天对新冠肺炎也不要指望在短时间内有精准特效的治疗。不要怨声载道,病毒也是这个地球常驻的一份子,这就是当今的世界,也可能是永远的现状。


退一步求其次,既然病不能都治好,让人心理强大还是有许多事情可做。这两年在叙事医学这个话题上,下了不少功夫,也给了医生在技术之外,帮助病人挑战疾病,与疾病共存,最后战胜疾病有了更多的思考。从某些层面看,叙事没有技术强硬,在生与死的抢救上也不如技术实用。但疫情下的新冠肺炎有轻有重,刚才谈到在病毒疾病的治疗上,特效的手段不多。高大上的技术干预,也只是在治疗重症病人时有用武之地。所以对大多数新冠肺炎病人,不管是确诊,还是疑似,都是对症治疗,以帮助病人度过病毒的感染期。


一般病毒性疾病的感染期是一到两周,看似一晃就到,但是疫情下病人的心理都是灰蒙蒙的,抑郁、恐惧、不开心、孤独、沮丧,使得每个病人有了度日如年的感觉,这样心理的不平衡对躯体病的影响和加重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恰恰叙事医学在疫情非常时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关注每个病人的心理活动,体验不同病人患病经历,会让医生除了对于病人生理指标的干巴巴解读外,对病人有了不一样的真实感,也更容易使医生走进病人的心里,再现对病人的关爱和体贴。在疫情这个大背景形式下,病人看到了医生的真情付出,同样会获得感动,会摆脱孤独,会获得信心,也会与医生一起努力走出疾病的阴影。这不正是体现了叙事医学所强调的三个要素:关注、再现、归属吗?


感受、倾听、安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


在有人眼里叙事医学或多或少有虚无缥缈的成分,我之前也是这么理解。毕竟医生这行当需要真刀实战的技术,而叙事不就是讲讲故事而已吗。现在看来,一个病人在疾病中会经历不同过程,有些过程需要用药,有些过程需要手术,但两者不是贯穿病人治病的始终。可有一点是肯定不变的,得病心理就会恐慌,恐慌就需要有人陪伴。平素得病还可以有家属照料,疫情下陪伴病人的只有医护人员,没有第二人选。所以,作为一名医生手里只有技术,只能解除病人的一时需求。在新冠肺炎当道的此时,手术不需要,药物可有可无,医生的守候,医生的问寒问暖,医生的每一句开心话,都是救命的良药。


当然叙事医学带来的不仅是这些,它造就了医生心底里的善良,它培养了医生的仁心仁爱,它给了医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动力,所以,在疫情战斗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医生们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品德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虽然医生也是普通人,但职业让他们见识了世间真正的痛苦是疾病,世间最大的恐惧是死亡。痛苦需要爱来化解,恐惧需要爱来抚慰。在这点点滴滴的爱的积累中,医生在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完善。在有一天他们就会把解除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分内的事;把对病人的关爱,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叙事医学的倡导者卡伦说:“我并不是说对待病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但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推行这样的爱。一旦通过爱的奉献具有了见证他人困境的能力,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就获得了爱的渗透力,能够感受他人的苦难,倾听他人的言辞,用我的自我慷慨地服务于另一个自我。


细读和反思


▌劳里·加勒特《逼近的瘟疫》


疫情还没有退去,虽然有了好的转机,但胜利的时间表还没有放到议事日程。有些医务人员泰然处之,有些医务人员开始焦虑不安。在叙事医学实践上,有两个好的工具:细读和反思。在疫情下,读书不仅仅是消磨一些时间,增长一些知识,而是有更大的所获。特别读一些场景相近似的书,可以有一种带入感。最近看了《逼近的瘟疫》和《世纪的哭泣》,不但内容读得有滋有味,对作者写作立场也持认同态度,兴趣和知识一举两得。


反思是每一位医生的基本功,除了对疾病的反思,是临床思维必不可少的内容外,这里谈到的反思更多涉及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医学是人学,关注疾病不能忽视了人的存在。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病人的经历,医疗照护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


在我看来,在今天的疫情下,切断传染源,积极救治病人,筛查疑似病人,以上每个环节叙事医学都可以派上用场。如果说疾病离不开故事,那么治疗疾病就需要带着仁慈之心,愿意接受这些故事,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并欣然接受故事带给我们的变革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