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那三届》是我北医同学张起东主任,通过回忆、采访多位北京大学医学部77、78、79级同学的故事和成长经历,用诙谐、生动的文字呈现出的系列人物小记,将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跃然纸上,和我们及当代医学生们共勉,探究中国医学高等学府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渔歌医疗创始人 陈卫党



●         ●         


“我这病谁也治不好,只要和赵主任念叨念叨,一下子心里就敞亮了,不用吃药病就好了一大半。”


一个夏天的傍晚,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紧急求救。什刹海南岸有溺水老人,刚刚被打捞上岸,急需医生前来救治。由于从医院到什刹海道路狭窄,救护车根本就进不去,再加上堵车。如何迅速赶到救人现场,确实是个难题。


接电话的是急诊科主任赵斌,他正准备下班。得知此事,他核实了具体地点后,口头通知护士长做好后续准备工作,拿起急救箱,独自一个人跑步飞奔而去。


每逢上下班时间,积水潭医院门口都是车水马龙,堵成一锅粥,汽车还赶不上步行快。赵斌主任背着急救箱,撒脚如飞,穿梭在人群和车流之中。狭窄的新街口东街,汽车就像蜗牛爬一样,而赵斌主任见缝插针,五分钟不到就来到了德胜门内大街,靠着对交叉错落胡同的了如指掌,也就是十多分钟,赵斌主任就赶到什刹海岸边。溺水老人得到了及时抢救,保住了性命。


再看赵斌主任,神情自若、气不长出,收拾好急救箱,一路小跑,奔医院而去。这就是长期奔跑在马拉松赛场上的急诊科主任。故事还是要从头开始讲。


| 马拉松赛场上的急诊科主任



01 初遇挫折



1984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王云钊主任,从众多北医毕业生中选中了一位男同学,把他留在放射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位优秀的男生就是赵斌。


王云钊教授是全国骨放射领域的专家。当时担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主任,放射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华放射学常委和骨放射组组长,并担任中华放射杂志等5本医学杂志编委,北京医科大学教授。赵斌能够在王云钊主任领导下工作,可以说师出名门、前途远大。


赵斌在放射科工作半年多以后身体出现不适症状,人也日渐消瘦。但他仍然默默坚持工作,不停地值夜班、加班。第二年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减少,轻度贫血。此时赵斌开始有些彷徨,不知道能否还继续从事放射专业,他自己犹豫不决。


后来经过上级领导的认真研究,为了他的健康,决定把赵斌暂时调离放射科,去呼吸内科工作。


到了呼吸内科,赵斌主任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由于有坚实的放射科基础,他看X光胸片和CT片子都特别专业,令其他同事刮目相看。


| 北医79级同学

从左到右依次为赵斌,赵景明,刘国丽,张楠妮,孙丽芳,戈烽,范新民


一天有一个间质性肺炎患者前来就诊,患者已经辗转多家医院,一直没有好的疗效,而且病情越来越重。赵斌一眼就发现了问题,他怀疑病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肺损害,经过进一步化验检查证明,确实是狼疮性肺炎。由于疾病比较罕见,赵斌建议病人住院治疗。就在病人住院后不久,病情发生恶化,最后患者病逝。尸体解剖时发现,患者肺内存在大量癌细胞。


这件事让赵斌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足,他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去考研究生?去进一步深造?犹豫徘徊一段时间之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上研究生。


没想到考研究生的道路是逆风千里,连续参加了两年考试,都没能考上,此时赵斌十分尴尬,是继续考试?还是循规蹈矩就这样混下去呢?他自己陷入了思考。


赵斌找了一个好媳妇,比他小十来岁,小日子过得不错。夫人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家闺秀,她得知赵斌在考研究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之后,她带领赵斌去爬香山鬼见愁。


爬了一段之后,赵斌气喘吁吁,说不想爬了。夫人鼓励他,一定要坚持。又爬了一段,赵斌满头大汗,肌肉酸痛,坐在地上说什么也不往上爬了。夫人也不着急,她给赵斌做着按摩说:“你行的,休息一下就没事了,你肯定能爬上去。”在夫人的鼓励下,赵斌终于登上鬼见愁。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赵斌在夫人的鼓励下,终于在第三次考试过程中,通过了研究生考试,成功地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02 担当重任



积水潭医院的急诊科原来在门诊楼地下一层,西边是创伤骨科急诊,东边是内科急诊。医院早就人满为患,随着医院的发展,医院新盖了门诊楼,正式成立急诊科。可是急诊科主任的人选成了难题。因为积水潭医院是北京最早的三甲医院之一,又是中国北方创伤骨科的中心,急诊科工作量大,风险高,纠纷多。急诊科主任需要一个有耐心、有智慧、有魄力、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内科医生。经过医院领导一轮轮考察和大家的一致推荐,赵斌成为最佳人选。


多年后采访赵斌时他说:“我从医的过程也不是顺风顺水,有青涩时的无知,更有成长中的烦恼。经历了放射科的彷徨、呼吸科的犹豫、急诊科的挑战,遇到过研究生屡考不中的尴尬,面对疾病感到束手无策的困惑,患者家属的不理解,以及在事业走到瓶颈期的挣扎。但这一切都没有让我后悔成为医生。”


| 急诊科主任赵斌


急诊科的工作实在是太辛苦了,赵斌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夫人看到赵斌面容憔悴也是很伤心,就每天给他做丰盛的早餐和美味可口的晚餐,几个月之后赵斌发现将军肚出来了。上下楼都开始气喘吁吁。一看这可不行,必须要减肥。


上大学的时候,赵斌就酷爱长跑,为了减去将军肚,此后他坚持天天长跑。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炎炎夏日,从不间断,这一跑就是二十年。


秋季北京举办马拉松,工会主席孙丽芳提议,让赵斌报名参加。赵斌婉言拒绝,说自己只是锻炼身体,没有别的意思。可是医院的同事得知此事,纷纷劝赵斌要报名参加。在大家伙的一再坚持下,赵斌参加了秋季北京跑马拉松比赛。


比赛那天,赵斌夫人亲自来到现场,给赵斌加油鼓劲。孙丽芳主席带领工会人员也前来助阵。再看赵斌在比赛的人群中,步履轻盈、呼吸匀称、节奏合理、健步如飞。


这是他第一次跑马拉松,由于思想上和体力上准备不足。前十几公里跑得不错,可跑到二十多公里时,赵斌感到体力消耗过大,难以继续,不得不退出比赛。


他感到有些沮丧,夫人和孙丽芳都过来耐心安抚,赵斌却说:“给我一年时间,我一定能跑完全马。”从此以后,赵斌主任每周都要坚持跑四十多公里。


| 19年广州马拉松上的赵斌


一天早上,急诊科突然来了一个大面积心梗的病人,本来需要快速介入上支架抢救。可是家属犹豫不决,问长问短。赵斌本来是个慢性子,看到病人情况危急,就催促家属快点签字,没想到病人家属又哭又闹,怎么也不配合。类似情况赵斌主任也遇到过,他马上通知导管室做好一切准备,然后把病人家属叫到一个单独的房间,关上门谈话。


几分钟之后,病人家属签字同意,病人顺利放置了心脏支架。


在场的人都很奇怪,他都和病人家属都说了什么呢?后来采访赵斌主任时他说:“医生这个职业直面的是人,既有痛苦之人,也有游离于死亡边缘之人。人排斥痛苦,人恐惧死亡。这是家属不配合的原因。而医生恰恰可以用他的智慧解除病人的痛苦,将病人从死亡一线拉回。拉回需要家属参与,需要家属的力量,需要让家属理解治病救人是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所以医生这个职业较其他职业多了一份神圣,增加了一份崇高。”



03 为人师表



一批新医护人员加入急诊科团队,赵斌主任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讲到:“医生是职业,需要专长和技术与疾病博弈,医生也被赋予了牧师称号,需要用善良抚慰人的心灵。这些年来每走一步都感受到医生责任的重大,这些年来每一个思考都围绕着生与死的追问,这些年来每一个进步都是技术和爱的交融。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不管他是谁,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无一例外。对健康的呵护,就是对生命的敬畏。由此看来,医生的工作就是在积德行善。虽然我学医有些唐突,但几十年走下来,还是感谢老天给了这么一个天赐良机。医学锻炼了我的能力,修炼了我的智慧,培养了我的悟性,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从医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修行。并不是我这个人悟性强、觉悟高。而是在与病人的诊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但同时又见到了人性闪光的一面,也就是病人面对疾病之苦的坚强,面对死亡即临的淡定。人烦恼的苦莫过于疾病之苦,人恐惧的事不会超过死亡之事。医生在与疾病的较量中,时而胜利,时而失败,可在与死亡的对决中从来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所以在医患之间,在痛苦与解除痛苦之间,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只有从人的整体看待疾病,只有从人的感情需求认识疾病,医生才能摆脱技术的局限。”


赵斌主任这些年带了不少研究生,采访他的研究生时,大家都称赞赵斌主任对医学的认知已经达到了哲学水平。


第二年赵斌主任又再次参加北京秋季马拉松比赛,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跑完了一个全程。消息传来,亲朋好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祝贺酒会。赵斌主任平时滴酒不沾,这一天他破了一次戒,自己喝了一瓶啤酒。


2014年是北医79级毕业三十年,来自世界各地的79级三班同学在雁西湖畔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赵斌主任在百忙当中也赶来参加。很多同学都是三十年未曾谋面,那天大家纷纷夸赞赵斌主任显得特别年轻,像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一样。


| 北医79级三班毕业三十年聚会 

摄于2014年,雁西湖畔


来自美国纽约的张天枢也跑马拉松,也是个漂亮小伙。同学们特别佩服这两个坚持跑马拉松的人。


| 从左到右依次为张长清、赵斌、张天枢 

摄于北京积水潭医院


| 2019年赵斌共完成9场马拉松比赛


聚会期间,赵斌主任发表演说:“医学是什么?医学不是疾病学,医学是人学。它要求医生不仅要术有专攻,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哲学、会思考,这也就给了医生一个无限广阔的视野,从多角度涉猎和学习知识。博学的医生,一定有着更大的格局。医学是人学,它要求医生对人的精神层面和情感诉求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生骨子里的善良,促成了医生在爱的世界中尽情的遨游。医学是人学,它要求医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今天的病人,就是明天的自己。这就使得医生心胸宽阔,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医学是人学,它要求医生明白生活的主旋律是对苦与乐的思考。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04 叙事医学



赵斌主任在积水潭医院被称作中老年人的偶像,一天,一个老太太走出赵斌主任办公室说:“我这病谁也治不好,只要和赵主任念叨念叨,一下子心里就敞亮了,不用吃药病就好了一大半。”


其实每周都有不少这样的老年人,专门挂号来找赵斌主任倾诉和咨询。


赵斌主任讲:“人们希望医生知识渊博、能力卓越、心地善良、善待病人,全心全意地帮助病人。尤其重要的是要值得病人信赖。为什么对于医生这么苛刻,缘于医生这个职业肩负着救人于水火的使命,同时缘于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


临床工作中每一个故事,都有叙事医学的身影,临床工作中每一项决策,都是在叙事医学引导下完成的。


赵斌教授虽然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但是也致力于叙事医学的传播和教学。他说:“叙事医学就是通过文学叙事来丰富医学认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义。其目的也是用叙事能力来实践医学的人文关爱,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病人的声音。也可以简单地理解,就是通过医患之间的讲故事,把双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赵斌致力于叙事医学的传播和教学


他在文章中写到:“叙事医学的核心,包括了关注、再现和归属。这里的关注,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关注,更多是对病人在疾病境遇下,对心理、情感的关注;再现一定是在关注的前提下,让医生抽身在技术之外,反思病人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心理发生的起起伏伏;如果医生有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换位理念,那他对疾病的治疗,就不是只有病字当先,而是人字当先。”


一天一个老大爷在急诊科大吵大闹,在场的医生、护士上前劝解,老大爷越骂越凶,还要打人。赵斌主任接到电话,来到大厅,他没有急于上前询问,而是让大家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十几分钟之后,老大爷累了,赵斌主任递给他一杯水。转身问大家:“听明白老大爷为什么生气了吗?”


原来老大爷几天前死了老伴,他昨晚梦见老伴和他约好要在他们分别的地方见面,老大爷一早就来到急诊科大厅等待,由于一直没有见到老伴出现,老大爷就控制不住自己,大发雷霆。


一位赵斌主任的学生说:“每个病人背后,都有一段触动心灵的故事,可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如何去了解?去倾听?在医院快节奏的工作中,这也许就是我们所缺失的温度与认知。这次的工作就是一次无声的课程,虽然我还存在许多不足,工作做的也并不到位,但这次经历告诉了我如何与患者进行心贴心的共同交流,更学会了如何以一种谦卑、敬畏的态度来面对生命,希望我之后能够有所进步,尽自己的力量做好点点滴滴,如同在冷漠的境地中去点燃一根蜡烛,虽然渺小,但愿它能散发出光芒,增添一份温暖。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善良的医生。”


近些年来,赵斌主任受到多个医院和学术团体的邀请,去传播叙事医学的知识,每次他都会讲到:“从叙事的角度当医生,看到的病人是多姿多彩的,使医生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叙事的角度培养医生,会让医学充满了人情味,使在病人和医生之间存在着那扇冰冷的数字大门,悄然地躲在医患之间的背后。”


赵斌主任更是关注祖国的基层医生事业发展,他认为:医学的均质化是对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考评,也是实现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年去过了北京市的郊县,北京之外的河北、河南、江西、江苏、四川、贵州和云南。基层医生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有学术观点,更有给基层医务工作者打气鼓励的精神食粮。


| 最美乡村医生钟晶(左)、渔歌医疗创始人陈卫党(中)、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右)

摄于2019年,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


“在我看来每一位医生既是行医者,也是传播者,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年资的医生。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自己掌握的临床经验传授出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对此还有什么顾忌的呢?”


赵斌主任写随笔也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不经意间积累了数百篇文章、数十万字。也在2020年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当急诊医生跑马拉松时,想些什么》。


| 2020年,赵斌的人生第一本书出版


转眼赵斌主任就要退休了,他除了每周坚持长跑、外出讲课、写文章以外,他渴望自己退休之后,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爱人和孩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时间到了2020年春节。



05 老帅出征



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医院组织召开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工作协调会。会上,赵斌主任被推选为发热门诊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临床工作组组长。这对于赵斌主任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2003年抗击SARS时他也曾负责协调工作,而这一次赵斌主任感受更多的是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天,赵斌主任就开始着手完善团队成员,制定团队分工。在院党委和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24小时之内,内科就选派出8名医生支援,护理部也派出18名护士加入其中。支援医生中大部分都是80后,曾在轮转内科或者轮转急诊的时候与赵斌主任有过交集,不论从业务能力,还是脾气秉性,赵斌主任都有一定的了解,他对这支队伍很有信心。


队伍组建完成后要明确分工。赵斌主任首先关注的是医护人员的防护和医疗环境的安全。感染疾病科的孙成栋主任一直在一线工作,比较了解诊疗工作和环境,赵斌主任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力求确保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被感染。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程洋负责医疗工作。程洋副主任医师是北医八年制毕业,又有呼吸科的专业背景,专业技术能力突出,是负责医疗工作的合适人选。


新街口院区有一位因发热就诊的病人,从发烧门诊筛查完以后因不像疑似来到急诊就诊,但是病人继续高烧、白细胞下降,为了谨慎起见,急诊医生又把患者的咽拭子检测送到发热门诊,同时再次详细地询问了一遍流行病学史。在发病过程中,夫妻俩一直在家,唯一一次出去买菜还全程带口罩,流行病学史上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和新冠肺炎有关系。虽然患者两次核算检测均为阴性,但是为了防止漏诊误诊,赵斌主任组织了全院的会诊,包括放射科、呼吸科等相关专家都参与其中。“在拍板是与不是,或者这个病人是收入院治疗还是回家的问题,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作为这次疫情临床治疗工作的负责人,我必须承担责任。”经过讨论,最终赵斌主任决定将患者收入院,而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也证明了赵斌主任判断是正确的。


赵斌主任说:“能够参加这么一场‘战争’,对每一名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段经历会永远留在记忆中,会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


谨以此文献给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赵斌主任和他率领的团队。



赵斌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呼吸内科专业,200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4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市急诊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编委、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签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点击封面图查看《北医那三届》文集


《北医那三届》征文启事


《北医那三届》自面世以来,收到校友、同学及读者们的支持与好评,我们诚挚地邀请北医77、78、79级校友,分享您的经历、故事与回忆。欢迎您的来稿,我们将单独开辟“同学手记”收录在《北医那三届》文集中,唤起北医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延续北医精神。


欢迎您投出您的原创稿件,并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照片。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ncui@y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