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让我对共情有了更多的关注,亚瑟和凯瑟琳写的《共情的力量》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多的理解。书中写到:共情是祖先馈赠的一部分,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天赋,用以确保世上万物的生息。如果彼此不能相互连接,我们将无法存活——这就是共情的深层生物学法则。


Matheus Ferrero © Unsplash


书里举了单细胞黏菌的神奇生命周期例子。黏菌以细菌为食,只要有食物就可以原地不动。当食物供给减少时,黏菌会意识到自己形势不妙。在这个时候,一种原始的共情形式就发生了。通过响应一种叫作外激素的化学信号——人体中也有一种类似的化学信号,叫环磷酸腺苷——单个细胞就聚集在一起,然后“手拉着手”一起出发去寻找晚餐。聚集在一起的黏菌细胞能够一起在土壤中移动,就像一个由活的、可移动的部件组成的微型坦克。当细胞团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时,处于细胞团前沿的个体就会死去,放弃了自己继续繁衍的机会,这样后排的个体就能食物丰足,繁荣昌盛。每个细胞都能明白其他细胞的需求,并做出相应反应。这种反应不只会让个体自身获益,更是会让整个社群获益。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共情可以带我们体验到生命中最崇高、最伟大的情感——关心他人、慈悲、自我牺牲和爱。共情的实质就是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在共情的引领下,我们能扩展自己的边界,到未探索的空间,去建立更深入、更真诚的关系。共情并不需要任何成本,共情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让我们能在行动之前有所思考,去了解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教我们如何利用推理能力来平衡我们的情感,激励我们向人们所能追求的理想而努力。


Johannes Plenio © Pexels


虽然共情与生俱来,它的诸多益处也不言而喻。但并不是人人都在共情上下了功夫,也不是在交往、工作和生活中都处处考虑到共情的存在。所以看似人类的智商、情商都远远高于其他生物,可在许多时候人的共情能力还不如黏菌。就拿医院来说,本应是最能体现共情能力的场所,有时看到的却是,医生与病人各执一词,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结果就是不欢而散。这样看来即使是天生带来的行为,如果不在后天精心培养和持续关注,也会落得个似曾相识和水土不服。


所以,亚瑟和凯瑟琳提出了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


1

使用开放式问题


共情需要沟通,在沟通中就会涉及到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答案已经明确,不需要互动。而开放式问题,就是敞开心扉,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这样能传达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这也相当于你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所以开放式问题,是两个人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医患之间的共情,也应从开放式问题开始。


2

放缓节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情绪爆发的时候,花点时间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帮助的。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情绪的变化。共情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里是无法生存的。就像植物需要光照和阴凉的均衡一样,共情在极端条件下也会枯萎。病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痛苦和死亡的恐惧,都会使情绪失衡,进而失去理智的思维。如果外人火上浇油,只能把事情搞的更糟。帮病人把节奏放下来,对失控的情绪进行远观,是医生对病人表达共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因为当共情起到降温和安抚效果时,可以对医患之间的想法和感受重获平衡,产生更准确的理解。

3


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快速下决定和匆忙做评价不是共情表达素材库中的内容。当人们感到挫败的时候,容易看不到事件的特殊性,而认定事件具有普遍规律,进而导致自己做出不宽容或很苛刻的评判。医疗行为虽有普遍规律,但得病都关乎着个性行为。不要拿张三的病,去说李四。有时疾病的名称一个样,得病的病人从来不会一个样。共情的表达总是会特别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不管是对医生,还是对病人,千万不要先入为主。而应拓宽视角,扩展视野。


4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叫作共情神经系统。因为这两个神经系统之间的持续沟通负责产生不同表达方式的共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们的头脑(情绪)和身体(躯体反应)之间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一个严厉的神情或一个不耐烦的手势对于一个感觉很不确定或很脆弱的人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在临床上医生如何把坏消息告诉病人是一门学问,也就是如何把握自己的一举一动,不流露出还没有开口就让病人窒息的表情。作为医生要知道微笑是我们对病人表达共情的最有力方式之一。


5

向过去学习


我们都有复杂纠结的历史,也都会把它带进我们现在的交往中,如果没弄清楚事件真正的原因,过去尚未解决的任何冲突都会被带到当下的互动中。所以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医生看病不仅要关注自己眼前的这一片视野,还要看到既往疾病对病人的影响。共情不是临时抱佛脚。


6

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所以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具有独特性,无可替代。我们表达共情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当中,静静地聆听,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当一位医生守在病人身边的时候,共情会提醒医生这是病人的旅程,医生的出现就是为了陪伴和帮助病人。医生的作用不是引领而是跟随,不是主导而是参与,不是为了总结性发言而是为了让沟通持续流淌。医生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医学知识,就要成为病人的主宰。


7

设定边界


共情能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聆听事情表层下面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地聆听,我们必须设定边界。设定边界不是说我们要对他人不在乎,或者让自己不受他人痛苦的影响;相反,设定边界是为了给对方客观的回应,让注意力一直关注当下这个话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总是针对他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苦难,这很少会真正地安抚到他们。在共情的引导下,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介入是必须的,什么时候离开才是对关系最好的。医疗关系中,非常需要医患之间的共情,但医生又要把握这种关系的平衡,医生永远不要把自己作为病人看待。这样既能清晰坦诚地表达医生自己,又能尊重病人特有的需求、渴望、希望和联想。


Tim Marshall © Unsplash


共情是人的本能,但又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以上列举了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这样一看,共情并不是一个容易掌握的工具。它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共情并不止于理解。真正做到共情要比有共情重要的多,因为我们带着共情所做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临床医学不能少了共情。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生只有充分理解病人的疾苦,才会明白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最好的医生并不一定是诊疗技术最高明的,但必须是最具备共情能力的人。医生不会共情,技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