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赵斌。下面要跟大家谈做急诊医生的潜质,第五个小话题:遍地都能寻到对医学的好奇心。
Engin Akyurt © Pexels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为什么这么说,在我们小的时候,脑子如同白纸,任何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我们不断地问家长,这是为什么?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好奇心,它是这么定义的:是动物处于对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属性空白时,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属性的内在心理。这样看来人要是失去了好奇心,就属于不正常了。也正是有了好奇心的驱动,使人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想象,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居里夫人曾经讲: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爱因斯坦也谈到: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我们所从事的急诊工作,有些是已知的东西,如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诊治,从典型的胸痛症状、看到弓背抬高的心电图表现、到心肌酶一路的攀高,急诊医生会条件反射地在第一时间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并且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他们很清楚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但更多的时候,急诊医生所面临的病人都是遭遇战,之前彼此谁也没见过谁,谁也不认识谁,更不知道病人的身体状况如何。只是通过一个症状,一个体征作为线索,来探索疾病的诊治全过程。症状到疾病不是一步之遥,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当然这也就激发了急诊医生的好奇心。
Retha Ferguson © Pexels
记得98年去西藏那曲地区援藏,那里海拔高、缺氧、气温低,没有一棵树能成活,但却非常适合草的生长,是一座天然的大牧场。蓝天、白云、绿草、牛羊构成了藏北的美丽自然景观。当时我在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有一天我在B超室看到了一位中年男性藏民,大肚子,一看就像腹水;消瘦,有些恶液质的感觉。凭着我还是一位高年主治医的经验,估计这个病人十有八九是个消化系统肿瘤。果不其然,B超的探头一放在肝区的位置就出现了多个大小不等,密度不是很均匀的低密度灶,腹水也明确了。我脑子一闪,肝癌,或者是转移癌。后来又看到几例同样的病人,那时我挺纳闷这里肝癌怎么这么多。我并没有听说这里是肝炎的高发区,是不是藏民喜欢喝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硬变,最后癌变了?带着好奇心,我问与我一起援藏,但在外科工作的赵大夫,是不是外科病房收的肝癌病人比较多?他说:没有呀。那我接着问,可我在B超室看到了好几位肝脏有结节的病人呀。他说:那不是肝癌,是当地的地方病,肝包虫。我还给他们做了手术,术后恢复不错。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肝包虫在B超上也可以表现出让我吓了一跳的肿瘤征象。之后找到了教科书,把这门功课补上了。
还有一次在急诊遇到了一位从安定医院转过来的昏迷病人。女性,40岁左右,体重超过了200斤。因为精神疾病住到了安定医院,后来病人出现了呼吸道的感染、昏迷,转到了我们急诊。做了头颅CT首先除外了脑源型疾病引发昏迷的可能性,病人很胖,脖子又短,加上肺部感染,是不是通气出现了问题?果不其然病人血里的二氧化碳很高,肺源性脑病诊断了。那时监护室还没有适合病人带的面罩,就给病人插管上机了。第二天,再看病人的血气,二氧化碳分压就基本正常了。凭以往的经验,如果是肺源性脑病,一旦二氧化碳分压好转,病人的意识就会发生好的转变。可眼前这位病人还是处在昏迷状态。再看看病人的电解质有些偏低,但也没到引发昏迷的程度。虽然病人挺胖,据说病前食量也不少,但血中的蛋白还是低了些,据病人的母亲讲,这些日子病人吃的不好,特别是住院后不能陪床,又有些镇静的治疗,食量更不好了。病人的病史也就是这些了,该查的化验我们也做了,我知道引发昏迷的原因也都考虑过了,可问题并没有解决。
怎么办?既然是昏迷,还是跟脑子有关。虽然头颅CT在影像上没有发现问题,那是不是还有其他情况也可以导致昏迷?我们又把神经科的胡大夫找过来,让他再帮助我们梳理一下病人的诊断。他提出了我当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一个病,沃尼克脑病。他说病人可能是进食不好,引发了体内维生素B1的缺乏,治疗很简单,补充维生素B1就可以了。果然病人在补充了维生素B1后,很快奇迹般地清醒了。自这个病人后,沃尼克脑病就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日后有陆陆续续诊断和治疗不少这类病人。
人的进步和成长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学习一定是有目的的,好奇心无疑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之一。病人是一个人一个样,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也有着太多的盲点。拿这次新冠疫情来说,即使医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好多认知还是一头雾水。所以,医生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行业。只有我们不放过在临床工作中的每一个疑点,对它充满好奇,就能享受到在知识海洋里漫游的快乐。最后用培根的话作为结尾: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
好,第五个小话题:遍地都能寻到对医学的好奇心。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