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抢救室查房,十几个病人,我选了3个比较年轻,神志清楚,刚入抢救室不久的病人去看。虽说他们没有马上威胁生命的情况,可每一个病人都让医生不省心,不是诊断治疗多么疑难,而是病人太有主见,使得医生的医嘱执行的不顺畅。
Marcelo Leal © Unsplash
第一位是60岁出头的女病人,正在准备做床旁血液滤过治疗。基础病是糖尿病肾病,后来心功能也受累了。我问主管医生病人为什么没有收到肾内科做透析?医生告诉我:前两天肾内科专门给病人腾出一张床,但病人不接受透析治疗,住了一天就闹着出院了。回家后,呼吸困难,躺不平,就又来急诊了。这才有了在急诊紧急透析的一幕。我问病人:透析后症状好一些了吗?她说:没有那么憋气了。我又问病人憋气多久了?她说:这三个多月都是坐着睡。我说:为什么不早治疗?她说:听别人讲,一透析就会死。听了她的话,也就能知道为什么才住了一天院,病人就吵着要出院了。
第二位是一名32岁的女病人,因为呼吸困难,四肢发麻被家人送到了急诊。原发病是高热,感染性腹泻,呼吸性碱中毒。看病人的时候,除了心率快,其他情况比较稳定。本来想聊上几句就离开,可一聊就让我的话没完没了了。病人之前有甲亢,吃了三个月的药,自觉症状好了就把药停了。病人有缺铁性贫血史,例假量也比较多,这次来急诊一查血色素只有53g/L。医生早就叮嘱病人要补充铁剂,但病人一直强调吃了铁剂胃不舒服,就没有服用。一问病人是北邮的毕业生,分配到了IT行业,有干一番事业的理想,所以压力比较大,早早的就吃上了安眠药。我问谁给开的药?她说是医生给姥姥开的,觉得自己吃的管用,就这么一直吃下来了。
第三位是一名不到四十岁的男病人,因为头痛,浑身乏力来看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这次一量,高压超过了240mmHg,低压超过了130mmHg。见病人的时候,还是没什么精神,说话有气无力。与病人聊了一下,以前高血压从来没有症状,也就没往心里去,药时吃时断。这次与朋友准备开一个KTV,最近一段时间体力和脑力都透支,出现了承受不了的症状才想到来医院。接诊医生让病人住院进一步治疗,病人说手里还有忙不完的事,只要血压降下来就回去。
这三位病人得的病,在急诊医生眼里很常见,治疗的技术难度也不复杂,可急诊医生最怕遇到这样的病人。因为急诊医生知道,病在初发阶段、可逆阶段好看、好治;一旦病进入到不可逆阶段,什么高大上的技术,都会失去大显身手的机会。但偏偏临床会遇到许多在急诊医生看来不听话的病人,也就是依从性差。
Martin Brosy © Unsplash
依从性就是指病人按医生的医嘱或规定进行治疗的行为。依从性好,说明病人能认真执行医生的医嘱;依从性不好,说明病人不能听从医生的医嘱,仅凭自己的感觉行事。医疗行为涉及人命关天,在医患这对关系中,医疗知识又存在着巨大不对等性,所以病人没有好的依从性,独自主张,独自决断,只会使小病变大病,大病变不治之症。
看病听医生的话,病人不会不懂。可在现实的临床工作中,为什么还屡屡出现病人自己给自己断病、治病的现象呢?我想两个主要问题不可回避,一是病人没有想到医学的科学属性。这与我们从小缺乏科学的思维、逻辑的推理有关系。使得对事物的预判由着自己的性子,自己给自己做不能做主的事;二是侥幸心理作怪。侥幸是人的天性,潜意识里人人都有侥幸的心理。特别是在面对不好的事情,都有侥幸过关的想法。得病属于不好的事情,人在主观上是排斥的。有句话,有什么别有病。所以人的内心深处不承认有病,即使有病,也容易治好。
在疾病层面医学是科学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在病人层面,也不要忽视医学的人学属性,医生要有责任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下面就这个话题,谈一下我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病人的科学观。科学观的弱化是我们文化的短板。医学虽不是纯科学,但它具有的科学属性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近百年来医疗成果的体现,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帮助病人摆正健康的位置。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健康人生无从谈起。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健康是前提。所以在理念上,在行动上,都要体现健康的重要性。
三、通俗地就讲好疾病知识。医生要把疾病对健康的影响,给病人讲通、讲透,不要让病人一知半解。没有好的依从性,一切医学治疗都会成为泡影。
四、树立威信,让病人认可。有时病人的依从性不好,与病人对医生缺乏信任有关系。医生的威信一方面来自精湛的技术,一方面来自良好的人文素养,两者结合是1+1大于2的效果。
五、去掉侥幸,凡事要三思。医生可以通过临床案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病人打消侥幸心理。面对疾病不要陪包袱,也不要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客观、理性的思考,是每一位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
六、医生的责任心必不可少。医生不仅是按流程诊病、看病。医生更要在面对病人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是融在骨子里的,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因为医生知道疾病的危害,而病人并不知道疾病的危险性。所以医生只是完成公事公办的责任,理应也是责任心不够的表现。
七、叙事、倾听,拉近医患距离。命令式的治疗,与和颜悦色的告知,病人接受起来肯定会不一样。叙事、倾听让医生对病人的方方面面,会了解的清清楚楚。这里有担心、恐惧、没有信心、经济拮据等等来自病人的困惑。医生会对症沟通,病人也在医生的倾听中,对医生抱有好感和信任。
八、与病人在医疗信息上保持较高的粘合性。医生并不需要与每一位病人都成为朋友,但应该与每一位诊治的病人在医疗信息共享和病人的疾病动态上保持较密切的联系。经常提醒,培养习惯,对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有百益而无一害。
谈了8点关于如何在医生的帮助下,让病人建立好的依从性。更多是来自临床实践中的思考,不能说对每一位病人都适用,但多数情况下,病人还是能够感受到医生的一片苦心。再者病人有了好的依从性,医生的治疗也就有了保障。治疗方案是好,是不好,医生就不会怀疑是病人依从性差导致的失败。所以好的依从性,医患双方都获益,为什么医生不下大功夫让病人做好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