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八、坚守


坚有多个意思,包括牢固、坚实、不动摇、不改变、攻坚等;守也有多个意思,如保持、看管、维持原状、遵守等。坚守总的意思是坚定地遵守,不轻易放弃。我更喜欢不轻易放弃的解释。在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对医学的职业不放弃,二是对病人的救治不放弃。放弃职业的原因无非是不喜欢了;付出和所得不成比例;工作委屈、伤心了;太累了;看不到出头之日。就我所知周围的人放弃医学职业,改投它行,更多给出的理由是学医太辛苦或付出和所得不成比例。所以许多人学医,更多的是看到医学光鲜的一面,如作为一名医者在外人眼里还是很体面的职业;病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医者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可医疗工作一旦干起来,就没有想的那么轻松了。从学业上来讲,学医就比其他专业的学业多了几年;而且要读的书也不少,每本书都是大部头,而且非背下来不可。当年在医学院学习,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即使这样还是觉得书读的不够,读的不深。毕业成为住院医就开始一阶段、二阶段规范化培训。我们那时24小时都要待在医院,病房有事第一时间就要叫我们。后来到急诊工作就更加繁忙,几乎在别人休息节假日的时候,我们都在临床一线坚守。工作干的让人都竖大拇指,可与在其他岗位工作的同学一聊起薪酬待遇,顿时黯然失色。就这样一部分信念没有那么强烈的人,就离开了医圈,另谋高就了。当然我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开始心眼也松动过,而且业余时间也在公司体验了一吧。后来援藏,让我有了使命感,有了更大的责任心,加上艰苦环境的锻炼,使我与朝夕相处的当地医务人员一比,有了知足者长乐的豁达。


随着在临床磨练的时间越久,越发感受到医学的获益不仅仅是之前浅显地认为自己治好了几个病人,而是在病人身上见到了人性许多闪光点。如我们在病人身上尝试第一次的操作,第一次的用药,病人毫无怨言;病人在你困惑、无奈的时候,给予你的信任和鼓励;病人在面对疾病痛苦时的坚强,在面对死亡来临时的淡定,让你获得的感动等等,这些如果你不是一位医者,永远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人是有情有义的,医者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行医中触及心灵上的感动,让你不为这个职业献身,你都觉得愧对于人这个属性。走过了之前的彷徨,这些年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临床医学工作中,不再有任何杂念动摇,更没有任何动摇。虽说是到了退休年龄,但正是对医学的坚持和热情,让我每天都会感受到自己的追求,享受追求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司汤达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再谈一下坚守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举一个临床案例,病人,女,60岁,有哮喘病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但平素靠药物控制,生活能自理。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再次出现了精神症状,被送到了安定医院治疗。在安定医院住院期间,病人出现了呼吸系统的感染,发热,呼吸困难,随后神志状况也不好,外周氧饱和度也低,安定医院考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把病人送到了我们急诊科。


虽然没有少看从精神病院转过来的病人,也学到了一些相关诊断和治疗知识,但总是心有余悸,底气不足。一是精神疾病者失去了人的正常思维,办事、生活都不按常规出牌;二是精神的高度亢奋超出了生理活动的预期,不吃不喝不睡,自会给躯体带来伤害,而自身还感知不到;三是是药三分毒,治疗精神疾病的药同样如此,所以药物在控制精神症状的时候,也在或快或慢地损伤着身体健康的器官;四是精神疾病是一门专科学问,不学不会,让非精神科的医生管理有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病人,难度陡然增大。所以,对病人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医生一点不怯场,但到了监护室对病人的大吵大嚷,不配合治疗,哪个综合医院的医生、护士都会面露难色。 


病人前两周的治疗没有遇到太大的波折,病人喘憋、呼吸困难、血氧偏低,很快用药物和氧疗控制了下来;虽然体温持续不降,但也没有高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动态把握了抗生素的调整,使感染没有进一步恶化;进食时有时无,饮水时多时少,亏了病人既往的营养状况还不错,血中蛋白变化不大,电解质一时的波动,补一补,也能说得过去;精神状况时好时坏,睡眠时长时短,好在从胃管里能把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送到身体中去,配合安定医院医生的会诊,大起大落的精神症状的发作没有再出现。  


正当对病人病情充满希望的时候,晚上接到了本院熟人的一个短信:病人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今天肠梗阻了,能否把她留在急诊科继续治疗?你们对病情熟悉,家属不想转到外科了。上午还看了病人,也关注了她腹部的情况,也问了家属是否排气?一切如常。怎么晚上出现了这种情况?当然我应该预料到,在急诊病情的无常处处存在,也应该知道对于眼前这位病人危险随时会降临。因为肠梗阻,病人精神状况出现了反复,谵妄、胡言乱语,给了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治疗,情况没有好转。次日体温升到了39度。脉氧饱和度开始下降,叹气样呼吸,病人开始神志不清。不得已在镇静的状况下,给病人进行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当我再看到病人的时候,之前想象的希望几乎破灭,只是从概率上讲不能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也跟家属做了最坏打算的沟通。可是家属的不责怪,全盘的理解,积极的配合,又让我隐隐约约萌发了一种不放弃的信心,冥冥之中也产生了一种希望。一周的时间不算长,可病人却经历了体温的持续走高,呼吸的衰竭,血压的下降,低蛋白血症,肠功能衰竭,以上任何一个不好的结果都会像一根稻草将病人已经不堪重负的生命置于死地。

医学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什么是必然?什么是偶然?又有谁能说的清楚呢?一周后病人脱机拔管了,体温也降到了正常,肠功能开始恢复,有了排气、排便。让我想不到的是,病人的精神状况有了质的改变,从不与我交流的病人,在我们之间有了一问一答的互动。起初病人进食还有些呛咳,几天后病人就可以经口正常进食了。减少了输液量,停用了抗生素,拔除了胃管,病人还可以在病区来来回回走动了。一共36天,对于病人来讲是生与死的考验。


这样的病例在急诊并不少见,但我想说的是,临床救治不能说没有科学的成份,但许多时候成与不成却在偶然之间,医患双方都不能给出答案。所以,面对偶然性唯一要做的就是永不放弃的坚守。爱迪生说的好: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临床医学不也是这样吗?


以上就这16个字,分别谈了我自己的理解和粗浅的看法。虽然是分开讲,实际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它眼睛里有我,我眼睛中有它。它们不仅反映的是人的专业能力,更是代表了人性的情感,道德的修养,它涵盖了一位成功医者的价值取向。既往作为一名医者,我们总是关心这个病是否能诊断,那个病是否能治疗,我们的技术是否还有欠缺。但很少去反思真正会给病人带来实效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话题。所以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我们爱的不真实,我们的担当做的犹犹豫豫,我们的奉献浅尝辄止,我们的敬畏更多的是怜悯,我们的坚守看似是在走过场。这样的医疗让病人感受不到温度,这样的医疗使医者无热情可言。医疗不仅是与疾病的对决,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碰撞。为此,医学生在决定穿白袍之前,先要积淀爱的力量,随时随刻能打开情感的闸门,情不自禁地释放对病人的爱、悲悯、关注和力所能及的照护。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