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郭莉萍老师翻译的《叙事医学的原则与实践》看完了。这本书是叙事医学创始人丽塔·卡伦团队编写的,也是郭莉萍老师翻译丽塔·卡伦有关叙事医学的第二本书。这几年虽说和叙事医学亲密接触,但在理论认知上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国外的叙事医学在国内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叙事医学的学习是遵从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叙事医学在急诊的培训和实践先从哪做起?等等问题……我确实有许多疑惑需要得到答案。无疑学习了《叙事医学的原则与实践》这本书,给了我再次思考叙事医学核心要素的一个机会,也让我对既往叙事医学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Edwin Andrade © Unsplash


这本书除了导言部分,分了七部分内容:主体间性;二元论、个人特质及具身性;教学的身份认同;细读;创造力;质性的认知方式;临床实践。这里谈到的一些概念在丽塔·卡伦的第一本书《叙事医学——叙述生命的故事》,曾经接触过。如果第一本书是丽塔·卡伦对叙事医学的宏观解读,那么这本书是在宏观的基础上详尽地阐释了叙事医学的原则。所以大道理容易明白,如果道理进入到微观层面,就需要动一番脑子了。坦率地讲,在读第二本书的时候,有些专有的词汇是第一次看到,有的能明白,有的绞尽脑汁还是一头雾水。当然叙事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一路走来,已经有了规范的理论框架和支撑发展的专业根基,如果轻而易举地就能把它搞定,未免也太高估自己了。理论需要慢慢学,慢慢悟,由浅入深。


当然术有专攻,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并不一定要把叙事医学的原则掌握的头头是道,因为它涉及到哲学、伦理、文学、审美、逻辑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急诊医生,不论从能力上,还是从时间上,要想把叙事医学吃深吃透难度不小。但叙事医学就像丽塔·卡伦在《叙事医学——叙述生命的故事》中谈到:叙事医学可以回答针对医学实践和训练的很多指责——没有人情味、碎片化、冷漠、唯医学利益至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所以叙事医学对一名急诊医生又不是可有可无。这样一来,在叙事医学的学习上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太专业的理论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叙事医学的实践在急诊工作中也不能少,就成为了叙事医学在急诊落地的关键所在。


这几年虽然在急诊、基层作了一些叙事医学培训工作,但没有成系统,也没有成体系。我也一直在纠结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教材,可以把叙事医学真正让急诊医生接受,同时利用叙事医学技巧在临床工作中使医患双方获益。《叙事医学的原则与实践》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虽然书中有一些专业性的概念不能完全理解,我觉得并不影响对整本书的阅读,就我目前对叙事医学的认知,书中有些基本的原则必须要知道,不能含糊。如:主体间性、关联性、人格、具身性、为公正而采取的行动、细读和创造性。因为这些概念直接对培养叙事医学的技巧和今后进行叙事医学的实践密切相关。


我作为一名理科生,对文学的兴趣是短板,除了医学书,课外书读的寥寥无几。在接触了叙事医学后,发现叙事医学中许多能力的养成都与文学的修养有关。难怪有人说:一辈子道路取决于语文。因为“文学作品打开了一个无尽的宝库,可以同时观察、思考和言说人际交往。文学所达到的深度与复杂程度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企及的。”医学的本质是人学,虽然病人的躯体是真实的,而她传递给躯体的意义是幻想的,因此,她的疾病体验就是幻想和现实的混合体。所以在医学技术之外,医生要全面解读病人。医生不仅需要积极关注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而且需要积极想象病人的世界,并向病人自由表达所看到的景象。当医生在病人身上体验到他者境遇时,就会被深深地打动,也会获得成长。在没有学习叙事医学之前,很难通过文学的联想,发现疾病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Giammarco Boscaro © Unsplash


所以叙事医学的一项标志性方法,就是培养医生的细读能力。细读使我们能够专注而熟练地阅读复杂的文学文本,甚至能够带着细微而深刻的理解力来阅读或倾听疾病的叙述。在医学院上学的时候,在我的认知里读小说,看课外书,就是耽误时间,对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不会有任何帮助。从医几十年,除了关注专业的书籍,乐此不疲地研究本领域的文献、指南,几乎没有读过一本文学的经典著作。现在看来,未免有些遗憾。实际每天看病、治病,与病人打交道,都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医院背景下的故事,这里有主人公,有时间,有地点,有独特的情节。如果医生有很好的细读能力,就会更容易赏析文学之外的文本。《叙事医学的原则与实践》谈到:细读使读者能够仔细地看待自己赋予意义的公式:如果读者注意了自己的阅读,就会知道自己的认知方法、情感方法和性格逻辑方法是如何汇合在一起来创造意义的。这几年在叙事医学的影响下,我变得不那么专业了,看医学书少了,读看似与医学无关的书多了。从哲学、小说、传记、历史书籍中,找到了之前被我忽视掉看待医学的视角。虽然不能说这几年对医学的理解有了巨大的改变,但多多少少让我从之前一个窄小的视野走出来,站在人的角度解读疾病的痛苦,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写作。有人说:写作,就是未来。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就是语言和表达能力。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触手可及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一个人一个样,所以每一个人天生都具备独一无二写自己故事的能力。但恰恰这个本领,被我们的不自信和无意识雪藏了。写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很多,让我们变得谨慎,指导我们做事精准,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叙事医学中,写作更会有这种效果:“这些经验在纸面上被思考、再思考。它们被放下,又被拿起。书写拥有恒久与修改的双重可能性,因此书写的主要疗效恰是重视永远无法掌控的过去,并施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刚才谈到,临床发生的任何场景,都可以抽身出来用故事来表达。由于医学的故事触及了痛苦和死亡,所以医学的故事一定会把写故事的人带进情感当中去。我这些年也跟着感觉写了不少临床随笔,与之前科学、严谨的学术论文不同,我写的每一篇随笔都无可复制,主观性大于客观性、感性大于理性。在写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让我对病人小心翼翼,让我从情感上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让我从病人身上汲取了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叙事医学的原则与实践》这本书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只是我认为作为一名急诊医生要想在叙事医学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的发展,除了要有不可或缺的潜质,包括爱心、悲悯、奉献、求精、担当等,还需要我们在文学的知识库里去获取一番。以前从不认为我会喜欢上读医学之外的书,也更不认为能记录出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随笔。但正像毛姆所说: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读书既可以享乐,还可以获取知识,更可以引发深度的思考。人一旦有了思想,书写也就是既成的事实了。所以回到之前说过的那句话:一辈子道路取决于语文。不管它表达的是武断,还是片面。我想在做好叙事医学这件事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