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事医学中卡伦谈到了三个要素:关注、再现和归属。也就是说践行叙事医学就必须从这三个点着手。
卡伦在《叙事医学的原则与实践》一书中专门对这三个要素的含义进行了解读。“关注”指听者对于讲者的高度精神聚集和专注,不论讲者是病人、学生、同事还是朋友。它要求听者把自我作为容器,接纳并揭示讲者所讲;“再现”是为所听、所感赋予了形式,从而为听者和讲者揭示之前不可见的信息。再现的形式一般为书写;“归属”是专注倾听和完全再现产生的结果,把医生和病人、教师和学生、自我和他人紧紧地联系起来,使他们在共同经历的过程当中相互支持、相互认识、共同行动。
Edwin Andrade © Unsplash
对于叙事医学的三个要素,我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领悟。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叙事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果总是按照理性的思维方式,把叙事医学的规则说的过于严谨,那么就不符合人的多变性和故事的复杂性了,所以我相信每一位学习叙事医学的医务人员对于关注、再现和归属的理解都有各自的心得。我今天就把这几年对叙事医学三要素的学习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做一个分享,目的是让一名初识叙事医学的临床医生,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从关注开始,反思再现的场景,最后升华到人与人之间的归属中。
一、关注。其字面解释包括:一指关心重视;二指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三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所以关注就是极为认真地和上心地对待人或事。在医学场景下,关注更多的是医者带着想知道问题究竟的心理,来倾听病人的故事。关注有好奇心的色彩,好奇就会催生兴趣,有兴趣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热情。医学这个职业就怕激发不起热情,没有热情形同于倦怠。所以,这也是叙事医学序幕的拉开——为什么从对病人的关注开始。
当然在叙事医学中强调的关注并不是疾病,而是得病的人。因为医生对疾病早就耳熟能详,不需要再提醒,加上疾病千篇一律,有太多的重复性。但医生对于病人的关注,却没有那么乐观,只看病不看人的医生大有人在,加上一个病人一个样,世界上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病人。
所以关注得病的人,不但需要提醒,而且还要告知怎么做。
其一、医生要放下科学家的架子,把自己恢复成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其二、谦卑地,兴趣盎然地,平等地听取病人的故事;
其三、对病人故事中的痛点不要无动于衷,医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其四、适时地与病人互动,并表达鼓励的话语,让病人知道医生不是在敷衍;
其五、放下自己的成见,对病人的故事照单全收;
其六、眼神是关注的焦点,医生不要眼大无神;
其七、细枝末叶里也有故事;
其八、听话听声,锣鼓听音,隐喻就是故事;
其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听故事要有耐心;
其十、听故事少不了思考,这能看出医生的智慧高低。
关注的字面的解释虽然比较简单,可如果用在叙事医学里,我觉得它的含义和卡伦要表达的意义是很深刻的。临床医学从关注开始,关注从倾听做起。它代表的不仅是医生的智商,更是医生情商的扩展。医学的人学属性,没有对人的关注,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价值。
二、再现。其字面的解释就是指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如果用文学用语去理解是将经历过的事物用艺术手段如实地表现出来。后者与《叙事医学》教材谈到的再现,即创造性地理解你所听到、看到和感知到的内容,最终赋予形式、秩序、从而带来意义,有相似之处。卡伦认为,没有再现,就不可能实现关注,这说明在卡伦眼里再现非常重要。但在我看来关注是前提,没有关注是不会为再现创造出意义的,当然关注是为再现服务的。
虽然之前没有经历过叙事医学的学习,但在实际中,医生也在不知不觉地做着再现的事情。如病历的书写,医生与病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关注的就是病人得病的全过程,时间、地点、症状表现、治疗情况。医生再把这些关注的内容,加工整理,以传统格式化病历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对疾病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再现。一旦看到这样的病历,就会让医生理性地想到这位病人的疾病。但叙事医学谈到的再现,不仅是疾病的再现,更多是从整个病人的角度实现的再现,包括在疾病之外,思想层面的再现、精神层面的再现和情感层面的再现。只有摆脱单纯疾病意义上的再现,才能进入到叙事医学所倡导的更加宏大意义上的再现。
实现叙事医学的再现,光靠医生想当然的惯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医生花一些力气,从思想上重视、从大局上着眼、从感情上投入。
下面是我对做好叙事医学再现的几点体会:
1、以人为本,做好关注,特别是在情感话题上的关注;
2、做看病的医生还不够,医生要有情怀;
3、不要铁石心肠,要有悲悯之心;
4、充分理解医学的人学属性,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
5、培养文学的领悟力,多读经典;
6、在叙事上多花一些时间,把爱听故事,变成爱讲故事;
7、写是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不在写上下功夫;
8、再现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在临床不厌其烦地摸爬滚打,体验再现的内涵;
9、要有良好的价值理念,不能人云亦云;
10、端正生命观,不被负能量所左右。
再现不是医生对病人的同声传译。卡伦说:再现行为绝不是复印机,不可能中立地复制某个“现实”。再现行为是将感知、神经处理、相关体验等复杂过程进行组合,然后再想象性地补充、迂回、发展之所见,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不要把叙事医学的再现看成是一项纯技术活,就病说病不是再现,而在医生良好的品行上,站在人的高度,反思疾病的意义,进而为病人解读疾病中的千辛万苦,并给予积极地关爱、帮助和回应,这才是我理解的再现。医生的再现要高于病人的期望,要让病人有惊喜感。
三、归属。其字面的意思是划定从属关系,但显然这不是叙事医学归属的真正含义。叙事医学的归属是在关注、再现实施和努力下,让医患之间最终达成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这里的平等就是医生眼里有病人,病人眼里有医生,彼此成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里的伙伴形容的是一种紧密关系,说明医患之间不是陌生人,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在这条路上医生因为病人发现了自己的价值,病人因为医生去掉了病痛,愉悦了心情。这种伙伴关系只要有医学在场,就变得密不可分。
虽说叙事医学的归属关系在有了前期的关注、再现,看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但三者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它们犹如心肺复苏的生存链,环环相扣。如果医生在归属关系上戛然而止,前面的关注、再现工作就要前功尽弃。所以即使看到了曙光,并不意味着胜利已经到手,在最后一环归属关系上,医生还需要再冲刺。
如何在关注、再现逐渐递增的作用下,向着归属关系发起冲刺?
我是这样考虑的:
1、要认识叙事医学是干什么的?这就要求对叙事医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2、关注、再现和归属的三者关系要熟记于心,先后次序不要颠倒;
3、医生要有强烈与病人建立和谐关系的欲望;
4、在前期关注、再现的互动中,要始终以归属为目标;
5、归属关系的界限要清楚,先是平等,进而成为伙伴;
6、不要把归属看成一种工作程序,而是要用心在做;
7、人对归属感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它是价值指标,是感性指标,不要用科学来定义;
8、归属感的阈值有高有低,医患两者可能不在一根弦上,不要有挫败感;
9、达不到归属关系,首先要反思自己,医者是归属关系的主导者;
10、归属关系像其他医疗决策一样,不会100%成功,但这不是放弃归属的理由。
以上就《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再现、归属,谈了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可能对,也可能不全面,甚至错误,但总体会对初识叙事医学的医务人员在解读其中三个要素上多多少少有些帮助。实际叙事医学本身也是通过叙事这种能力,达到多种关系的和谐统一,当然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卡伦所说:临床实践中目前缺乏的能力以及临床医生和患者所需要的能力(患者方面的认可和临床医生自我权威的树立),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正在发展的关于照顾病人的叙事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