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知道《中国科学报》还有医药健康编辑部,更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医药健康编辑部的老师,采访的内容竟选择了叙事医学的话题。


在我看来既然是科学报可能对医学领域的纯科学方面更有兴趣,而叙事医学属于人文领域,不如医学实验研究来的科学,不如疾病的病理生理分析来的严谨。但说到了叙事医学,我想编辑部也是有备而来,肯定有说叙事医学的理由。这些年在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对叙事医学有了一些认知,所以我就爽快地答应了这次采访。


编辑部的老师给了我采访提纲,共五个问题。1、您何时接触到叙事医学?在一线临床工作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今,您是如何理解叙事医学?2、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您觉得叙事医学在急诊科有哪些特殊的作用?可否分享一些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3、您认为,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对叙事医学认知的整体状况如何?还应该做哪些改进?4、一线临床医生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用好叙事医学,并从中获益?5、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您认为,叙事医学在中国将会如何发展?下面我就按照采访提纲回答一下我的理解。


1、您何时接触到叙事医学?在一线临床工作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今,您是如何理解叙事医学?


这个问题曾被多人问起,也在不同的场合回答过。接触叙事医学算是件偶然的事情,但也有些必然的因素。


2018年4月份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准备要成立一个叙事医学专委会,我是急诊分会的委员,急诊分会的郭伟主委就问我能否把这个工作做起来。为什么郭伟主委让我来做这项工作?我分析可能是,之前我经常写一些有关医学人文的随笔,发在朋友圈里跟大家分享;也加上我在临床工作30多年,多多少少也培养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实际当郭伟主委在跟我谈成立叙事医学专委会的时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四个字。但因为叙事医学更多关注的是医学人文,我对这个话题也比较喜欢,就不客气地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


之后就是紧锣密鼓地查看叙事医学方面的资料,别人也给我推荐了叙事医学倡导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瑞塔·卡伦医生写的一些书籍和文章,很快叙事医学这个概念就在我脑子里有了大概的轮廓。简单地理解,叙事医学就是通过与病人的聊天互动,了解病人对疾病的真凭实感,以及疾病对病人内心产生的情感变化,作为医生是否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对病人的痛苦给予关注和帮助。


随着这几年对叙事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又比初期从书面和理论架构的理解更近了一步。如果说初识叙事医学是偶然,现在对叙事医学就是热衷,已然是积极的参与者。


当然做到这些不是一蹴而就,这几十年在临床的摸爬滚打是基础。当过呼吸科医生,现在做急诊医生,不论哪一个专业,医学在疾病面前都没有绝对的胜算。是以人为本,还是与疾病同归于尽,自然对医者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叙事医学让医者在疾病的境遇下关注病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人对苦难的理解都是一致的,人在真实的场景中都会有真情流露,这一切都会使医者在医学技术之外自然地思考病人精神上受到的折磨,疾病带来的无奈和恐惧。这就是一种关爱,是医者从内心深处对病人苦难的一种理解和同情。有了这种关爱,医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全神贯注到对病人的照顾当中去,再现对病人的同理心,而不仅仅是与疾病为敌。


叙事医学为临床医者提供了一种成熟的方法,让他们更能深刻地感悟临床中所见,并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真正意义。在医学技术还不能置疾病于死地的现在,甚至永远,让我们的医者在叙事医学的帮助下,成就一名有爱心,养成一名有温度,同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好医者。


2、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您觉得叙事医学在急诊科有哪些特殊的作用?可否分享一些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叙事医学在我眼里的特殊作用可能要说到这几点:


(1)急诊病人和急诊医生都是在医院第一次见,可以说是遭遇战,彼此陌生不了解,而叙事是最直接拉近双方距离的媒介工具。


(2)急性病来的突然,病人和家属都缺少准备,叙事既是问病史,也是心理安慰,三言两语让病人不踏实,而娓娓道来就会让病人有吃了定心丸的效果。


(3)急诊医生虽年富力强,但临床经验有时还需要在实战中积累,技术也不一定就是急诊救命的唯一,而好的态度却是年轻医生的必修课,不可偏废。耐心、和声细语、处处体贴、不放过细节,注定是赢得病人心的法宝。


(4)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快,由坏变好,皆大欢喜,但由好变坏,就容易出乱子。如何告知病人和家属坏消息,叙事医学就有了用武之地。先有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所作所为,就为告知坏消息打下了好的基础。


(5)急诊的许多病不可治,如:器官功能的衰竭,疾病的终末期,晚期肿瘤。是一味的强求技术的解决,还是该放手时就放手,不是考验急诊医生的智商,而是检验急诊医生的情商。叙事医学与情商相辅相成。


(6)老年病人是急诊科的主力军,疾病与年龄展开了拉锯战,老年病人的吃喝拉撒睡样样不如意。聪明的急诊医生一定是给爱多一些,给问候多一些,给陪伴多一些,这就是叙事医学。


(7)晚期肿瘤,就意味着死亡,不论年龄、男女。人对死是有预感的,人之将死再恐惧也无济于事,所以与死言和是明智的选择,但完成这一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爱的存在。急诊医生在晚期肿瘤病人面前多逗留一分钟、多看他一眼,就会让病人少一分离世的遗憾。


(8)急诊的格式化病历越写越简单,几乎被表格所代替。从急诊格式化病历解读病人的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读出病人的心理感受,主观诉求更无从谈起。叙事医学的平行病历是急诊医生解读疾病,反思病人对疾病的痛苦,体验病人内心的无奈和恐惧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不是让医生对每个急诊病人都写平行病历,而是让每个急诊医生都应带着平行病历的思维去接触、观察病人。


(9)急诊医生的苦,有一项就是职业倦怠,如果以唯疾病论处理急诊的工作,谁也逃脱不了厌倦的那一天。但疾病可以一样,而病人是不一样的,病人的不一样就是思想的不同,情感的不一致,叙事医学让急诊医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病人,每个病人身上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这也就让职业倦怠无从谈起了。


每次查房不会都在技术层面琢磨来琢磨去,因为这些技术对有些病人看似意义不大。反而换一个角度,带着叙事医学的视角,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是一个最近遇到的真实案例,我是这样记录下来的:


今天抢救室依然没有落脚的地方,但交班医生给我的信息,还是终末期老年病人为主。虽说诊断明确,可治疗办法不多,预后结局更是不容乐观。在抢救室转了一圈,基本和交班医生的描述差不了太多。全抢救室只有一位坐立的老年病人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一直都在看着我,看似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本没想去看他,可在他的目光催促下,我来到了他的床边。先是问他:好些了吗?他说:好些了。紧接着问他:多大年龄了?他说:92岁。


就此我们两个人的话聊开始了,老人家山东人,6个孩子,和老伴单住,孩子都在附近。平常是他照顾老伴,洗衣服做饭都行。18岁当兵,参加了解放战争,还有幸出现在活捉黄维的战役中。我问:参加抗美援朝了吗?他说:后来到北京进入了中央警卫团,做毛主席的警卫。


老人家的记忆力非常好,之前去过的地方,都能说出名字。我说:为什么不写写回忆录?老人家说:没有文化。这一下子让我想起怎么定义文化。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识字,有学历就是文化。今天和老人家这一聊,文化在我这里有了重新的定义,那就是鲜活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文化。空洞的学识看似文化,但这种文化没有价值。老人家的经历看似不登大雅之堂,但却是用生命和信念写成。


数分钟内老人家侃侃而谈,谁会想到他是病人。眼不花耳不聋,谁会承认他是耄耋老人。自始至终我都没有问起老人家的病,老人家也没有跟我聊起他的病。他说的兴高采烈,我听的兴趣盎然。最后与老人家话别的时候,他对我频频感谢。我作为医生给他看病了吗?如果从疾病的角度说,一点没有,我连最起码的病史都没问。可老人家作为抢救室的病人,却对我一点没有抱怨。是我侥幸?还是另有原因?


实际许多到急诊的老年人不是因为病,有时是器官衰老的不适,更多是没人陪伴和倾诉,带来心理上的憋闷。药解决不了衰老,像个老朋友似的聊聊天却可以把大“病”治小,小“病”治没。不要说急诊医生聊天就是耽误工夫,浪费时间。急诊医生的时间就是如何让自己管理的病人获得最大的实惠。不可否认药可以治病,同样话聊也具备药的功效。


3、您认为,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对叙事医学认知的整体状况如何?还应该做哪些改进?


用叙事医学这个主题词在万方数据库检索了从2010年到2019年1月发表的文章数,在万方数据库查询的结果:在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这个时间段内,单以叙事医学(关键词)为限定搜索词,总发表文章数是257篇。分别是,2010年1篇,2011年6篇,2012年6篇,2013年9篇,2014年23篇,2015年35篇,2016年43篇,2017年79篇,2018年55篇。


从文章的数量上可以看出,虽然年年在增多,但与国外相比,叙事医学在国内开展的还不普遍,特别是在医生群体中,一些三级甲等大医院,谈到叙事医学,许多人还是一脸的茫然。大部分医学院校还没有开设叙事医学的公共选修课程。所以在我看来,叙事医学在国内医疗机构的认知还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既没有达到普及,也没有形成共识。


应该做哪些改进?首先要做好普及宣传,让医务人员了解什么是叙事医学。另外要从以下几点下下功夫:


(1)以点带面。既往因病成医的培养模式,让所有的医务人员整齐划一地践行叙事医学不现实。在当年国内第一届叙事医学研讨会上,韩启德院士讲:现代医学不仅要学会找“证据”,还要学会“讲故事”。应该先从一部分医生做起。所有具有医学整体观的医者,人文情怀厚重的医者,是践行叙事医学的点。以点带面,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自上而下。虽然叙事医学对医患和谐相处很重要,但不如技术来的真真切切。在医学技术主导临床几百年的今天,让医生们去改变观念,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行政手段对叙事医学的推动,必不可少,否则就是风声大,雨点小。


(3)临床科室先行。叙事医学践行的人群是医务工作者与病人,所以叙事医学践行的地点一定是临床一线,哪里有病人,哪里就应该有叙事医学。不要把叙事医学当成说教工具,而应该让叙事医学成为临床医者可操作、有实效、易接受,与医学技术不矛盾的临床理念与方法。


(4)年轻医者是重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是临床医学的主力军,与病人接触最多,对病人的影响也最大,特别是医学人文素养的养成,就在医学生涯的早期阶段。并且叙事医学能力可以规避年轻医务人员由于医学技术的短板给临床工作带来的一些不足。


(5)从简单做起。叙事医学是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理论体系。随着叙事医学研究的深入,整个叙事医学的理论架构也在不断地完善。但临床医务工作者面临诸多临床话题,可能用到叙事医学的精力和时间就会分散。所以先可以从聆听病人的故事开始,做到感同身受,与病人共情,并能真心实意地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需求。一旦跨过了叙事医学的门槛,医务人员就会感受到叙事医学的魅力。


(6)形式多样。叙事医学简单地说,是通过医患之间彼此故事的讲述、聆听,达到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问题、想问题。但叙事是一种文学素养,它可以包括多种形式,如电影、电视、歌曲、戏剧、小说等等,来表现叙事的能力和内涵。所以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在多种叙事形式下,人们可以感受到医患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围绕疾病展开。它赋予了更多人性的思考,也使医学不再那么纯粹。


(7)不走过场。叙事医学是医务人员所具备的一种更高能力,要比学习一项医学技术高深的多,所以它不会一蹴而就。既要观察积累,又要不间断地思考,感悟。如果对叙事医学没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要践行好叙事医学,在我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8)常抓不懈。医学的任何一种技能,在医者眼里都人命关天,不能小觑。但叙事医学在有些医者眼里就不这么看了,认为它不如那些救死扶伤的技术来的立竿见影,想起来用一用,忙起来就可以放在一边。可时间一久,医务人员与病人相处的视角,对医学本质的认识,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常抓不懈,看上去有些被动,时间一久,就会习惯成自然。


4、一线临床医生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用好叙事医学,并从中获益?


叙事医学谈到了4个关系,就是医生与病人,医生与自己,医生与同事,医生与社会。没有学习叙事医学的时候,并不清楚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四层关系。今天通过叙事医学的学习,搞清楚了如果医生注重这四个关系,就会在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从中取得最大的获益。我是这样理解这四层关系的:


(1)医生与病人。


按理说,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医学一对最主要的关系。疾病先出现,但它不会表达,人把疾病的痛苦,把疾病给人带来身体的改变,呈现给医生,所以有了医学。光有疾病,没有病人,怎能成为完整的医学?任何疾病的起始都是局部的,但通过人的全身反应,让疾病有了意义。这种意义一方面是躯体的,另一方面是精神的。人与动物不同,人得病两条线都会动,躯体的难受,精神的紧张,而且彼此互相影响。如果医生过于科学,过于理性,在他的思维里,人与动物得病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有病理生理的改变,没有精神层面的变化,这显然混淆了人的头脑和思想与动物的差别。


叙事医学给了医患之间站在同等的立场,看待彼此的机会。你是医生,我是病人,虽身份不同,可你与我都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叙事医学的三个要素:关注、再现、归属,在我眼里,就是搭建医生与病人平等的桥梁。病人虽说关注医生的技术,其实每一位病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医生是善良的,仁爱的,乐于助人的。所以在病人心里对医生的要求始终是完整的,既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又在人文上关爱有加。而医生许多时候,却把疾病与人割裂了,重视病的程度远远超过对人的感受。


无疑叙事医学就像卡伦所说的:叙事医学的诞生是为了在任何语言环境和任何地点,医生、护士、疗愈者、治疗师在与病人相遇时使他们可以全面地认识病人并尊重他们的悲痛。让医生重拾对病人整体的关注,处理好医生与病人这一关系。


(2)医生与自己。


医生是个职业,但这个职业需要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得病的人,是将面临死亡风险的人;医生治病的胜算不是百分之百,是概率,这个概率有大有小,在病治好之前,医生不知道谁是幸运者;世上的疾病,多而复杂,有些被人认识,有些不被人认识,医生经常会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如肿瘤、新发传染病等;医生的工作永远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职业医生光有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做医生先有做医生的潜质。这些潜质是什么?可以用16个字来涵盖:大爱、悲悯、担当、奉献、求精、敬畏、谦逊、坚守。


许多时候医生比拼的不是智商,更需要的是一种情怀。卡伦说:“只有理解了病人如何饱受病魔的折磨,医生才能对病人提供有效的临床帮助,但是这需要医生进入病人的世界(哪怕只是通过想象力),并从病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这些世界。”


医生这个职业不好做,他要时时反省自己,检讨自己,鼓励自己。叙事医学涉及到两个能力:细读和反思。在《叙事医学》教材中对反思是这样定义的:“医学反思是医学内在的、自觉的、共情基础之上的、发自肺腑的自我督查、自我检讨、自我纠偏、自我升华的思维活动。”


医学是人学,关注到人的方方面面,任何孤立的视角,片面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医生是人,是人就有局限,能力的局限,情感的局限,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医生的医疗实践中流露出来。医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起到医生应有的作用,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强化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潜质。


(3)医生与同事。


医生的工作包括看病与治病,看病是基础,治病是目的。虽然在看病的某个时间节点是医生与病人一对一的关系,但在治病这个问题上,光靠医生自己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拿我所从事的急诊医学来说,不管是心肺复苏,还是多发伤抢救,都是团队医疗。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要各司其位,各尽其职,缺了谁都不行。急诊病人患的病经常涉及多个系统、多个器官,有些病急诊医生知道怎么治,更多的时候需要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的共同协作,这就是所谓的MDT。


医生与同事间的关系,包括工作与情感两个层面。我是这样理解,工作如同疾病,情感比作病人。也就是说在医生与同事间的关系,光以工作为出发点,只能做到就事论事,缺乏人情味,显得有些冰冷。人心都是肉长的,日久相处,同事之间除了工作,彼此还可以成为朋友、成为知己,这就会使得公事公办的工作不那么单调,不那么乏味。


工作上的关系有章可循,情感上的关系就无法照本宣科了。但建立好关系学,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


医学的困惑层出不穷,有些可以用科学的思维去阐释,更多的却是经验和直觉。后者可以说是非理性的,也就是一个人一个主意。如果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强调主观的结果,结局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之敞开心扉,认识到事物的模糊性和医学的局限性,以不同的视角充分倾听对方的话外音。就会凝心聚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小概率提升为大概率。俗话说: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4)医生与社会。


人不可以独立社会而存在。病人是个体,但来源于社会。所以病人除了自身的性格外,都带有社会的烙印。疾病是个负面符号,谁带上它都是沉重的负担。病人在社会看来是有缺陷的、懦弱的、不堪大用的,使得成为病人是一件不可张扬的事,唯恐被别人知道。


当然医生也是社会人,社会对医疗的不同反响,也会给医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每一场新的疫情来临的时候,像SARS,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冲在一线,不畏生死,勇于担当。一个时期内,社会对医生都是一片赞扬,把最美的词都献给了医生。如果医疗上出现了个别医务人员有失医德的案例后,社会对医务人员就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弯,对整个行业的医生一片声讨。所以,这也导致了许多医生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子女再从事医生这一行业。


当然医学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的水平也是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缩影。在《叙事医学原则与实践》这本书写到:


我们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在做有意义的事。尽管我们做得不够完美,尽管有时我们身不由己。正是这种工作的意义感、重要性和风险性,驱使医学文化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体力的消耗、午夜里无休止的电话、写过和读过的无数页病历、讲授和聆听过的各种讲座,都构成了医学……无名的、吃力不讨好的、无法露面的、不确定的,但又是很必要的。这种必要性显示了医务人员的善良本质。他们虽然有时显得冷漠,但他们在造福人类。


由此看来,叙事医学对于一线医生不是可有可无,实践好就会使医生如虎添翼。


5、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您认为,叙事医学在中国将会如何发展?


不容置疑,叙事医学在当今以技术为见长,用数据来说话的临床实践中,犹如破冰之旅,融化了医患之间存在着那种冰冷的,没有情感互动的,就事说事的生物学关系。


三年来的叙事医学实践,让我感受到,叙事医学不仅仅是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到现在,只有20年的时间。实际在叙事医学的实践中,通过医患更紧密的接触、交流,让医务人员有了一面镜子,时时刻刻以换位思考的形式,对疾病观、生死观不断地反省、不断地解读。


叙事医学的受惠者不单纯是病人,在我看来,叙事医学的最大受益者,是医务人员自身。叙事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生的优秀和平庸。叙事的医学在临床无处不在,病史的采集,通报病人各种信息,医疗决策等,所以没有叙事医学的基础,医务人员很难轻松自如地游走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叙事医学给了医务人员,提升自我修养的无限读书空间,叙事医学也让医务人员有了对医学本质更加深思熟虑的思考。


所以,一旦叙事医学被医务人员知晓、了解、读懂、体验,就一定会助力叙事医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当然在迅速发展前将有一个积淀期,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不奢望叙事医学在一夜之间会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同样叙事医学也不会是昙花一现。


叙事医学作为一种医学理念,医学模式是与人的认知,社会文化,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既要努力,也需要水到渠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封面图来源:Engin Akyurt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