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们医院人文医院建设年,对于一家专科优势比较突出的综合医院在当下打造人文医院应该是有太多的理由。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患者利益至上”;二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要让位于医学是人学;三是技术不是医学的唯一,如何提升医学的温度,让病人获得好的就医感受,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思考;四是医疗的本质是照护,不是商业服务。所以医院只围绕着技术说话,一切向技术看齐,医者的行为只能用技术来考评,终将会让医院回归到既往的生物医学模式时代。


自从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已经给那些只追求技术,以数据马首是瞻的医疗行为敲响了警钟。医学的属性姓人,不姓病。医生的本领也不仅就是看好病,还要看好人。长期以来医学的培养模式是因病成医,从到医学院的第一天起,所有的课程就都是与病为伍,如解剖、病理、生化、生理等等。医学生到医生缺少了医者的潜质这门课。什么是医者的潜质?在我看来用16个字来表述:大爱、谦逊、责任、担当、坚守、悲悯、奉献、敬畏。虽然它们与技术不划等号,但却决定了医者今后所走的道路是师是匠,是医者仁心,还是只纠缠于名和利。


一家医院没有技术不能称其为医院,没有过硬的技术不能视为好医院,不容置疑技术是医院优与劣的方向标。但医院仅靠技术也不见得会赢得病人的首肯。这些年医院的技术指标年年在进步,可病人的满意度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同步增长。技术好确实是医院的一好,但良好的就医环境,舒适的就医体验,如沐春风的就医感受,应该是病人对现在医疗机构最终的评价。


求得技术上的精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但只要想在技术上成事,终有一天就会做到。但要想塑造一个人的善良,改变一个人的内心,培养一个人的情怀,却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只凭努力就可以做到。它需要更加持之以恒的学习,更加主动修炼自己的心灵。看好病是一个技术活,只需要精益求精;看好病人一定是要花费精神,融入情感,需要情商不断的递进。做医生难吗?大家都会说难。读书时间长,上班时间长,诊病又没有统一的公式,既有科学,又有经验。实际这不是医生真正的难,医生的难在于能不能与病人产生同理心,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对每一位病人施与关爱、悲悯、担当。


Johann Siemens © Unsplash


人文医院的着眼点是传播人文理念,培养人文素养,倡导人文服务,创建人文环境,注重人文管理,总之要想成就医院高质量的发展,人和文化一定要同步提高。文化是个大概念,可以说包含了方方面面,但与技术不同的是,文化修炼的是心,是精神,是灵魂。看起来这些说的有些形而上,不如技术来得真实、具体,可操作性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不是人文医院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呢?


这些年叙事医学作为一支新兴的学科,开始在临床医学崭露头角。它属于医学,但不属于纯技术医学。它吻合了医学的人学属性,就是通过文学叙事来丰富医学认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义,进而实践医学的人文关爱,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病人声音。叙事医学有着健全的理论架构,通过关注、再现和归属,把医学的主体——医者和病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说医学技术可以使患病的器官获益,那么叙事医学的第一受益人是医者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医者的职业身份,每天见到的都是患病的人和即将离世的人。世间的苦无非两类:疾病的痛和死亡的恐惧。得病是大概率事件,死亡是绝对概率事件,医者也是人,同样不会逃脱这两种命运的结局。所以叙事医学给了医者一个感同身受的机会,反思疾病的苦,感悟生命的意义。


叙事医学强调医者的共情能力,共情是人的本能,它的的核心是理解,但并不止于理解。共情的行为包括了: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医院这个场所是最考验医患共情能力的地方,但恰恰对技术的追求,使医者在与疾病的博弈中,忽视了病人的感受。医生与病人各执一词,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结果就是不欢而散。医者要清楚地认识到,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者只有充分理解病人的疾苦,才会明白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王辰院士讲:医疗的本质是照护。所以,医者不会共情,技术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践行叙事医学仅仅有共情还不够,还需要培养医者在临床思维之外的反思。反思包括了4个进路:反思职业态度、反思诊疗护理、反思共情状态和反思价值取向。不难看出,医者在医疗行为中做出的反思就是反思病人的境遇、理解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反思自己的临床实践,宣泄负面情绪,找到工作的意义和满足感。在叙事医学中,反思的落地工具就是平行病历的书写。有人说:写作是人类最能向自己和他人显露自身思想之所。医者正是在平行病历的书写中,表达了来自思想深处的困惑、犹豫、释怀、顿悟等,也可以说书写平行病历的过程就是医者的一场修行的过程。叙事医学的提出者丽塔·卡伦说:“我坚信 (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写作赋予临床医生更丰富的同情心,让他们善于反思,给予他们勇气。在写作之前,有两个孤立的存在 - 医生和患者 - 他们两个都在承受痛苦,并且两个人都在经受孤独。凭借写作,人们有希望联系、承认和共融。”


所以有了叙事医学的介入,我不再认为人文医院的建设是纸上谈兵,也不再担心人文医院的建设无从下手。人文医院的建设不是比拼技术指标,它是让人转变,是人的思想观念更新,是把人的视角延伸到医学技术与医学艺术的结合点。下面就叙事医学作为人文医院抓手的难点和可尝试的操作方案谈一下个人的理解。


难点:


1、医生叙事医学素养的建立。医生群体中,特别是手术医生对叙事医学的兴趣不容易调动起来。在医生们看来,叙事是不能让骨折愈合的,也不会让肿瘤消失。在医生的心目中,治病是硬道理。加上临床工作繁忙,不能给疾病带来立竿见影的方法是不能被排上时间表的。这些年在推广叙事医学的过程中发现,医生参与度不高,外科医生参与度更低。


2、叙事医学需要潜移默化。叙事医学不是简单的一门技术,它是让人从心到行动的改变,仅仅读几本叙事医学理论的书籍,听几堂叙事医学的讲座,不足以使人脱胎换骨。学好叙事医学,第一步要先树立起医学的人学属性。只有医生把病人当成整体的人看待,叙事医学才会有机会进入医生的视野,医生才有可能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比较叙事医学与纯技术医学的利与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践行叙事医学比起学技术要难的多。


3、博览群书。从技术型的人才成长为全能型的人才,光有一腔热血还不行,知识面一定要广。知识面就是看问题的视角,看问题的高度。医学是人学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哲学、医学史、传记、伦理、文学、音乐等等都要涉猎。强迫读书效果不好,读书要培养兴趣,有时要占用看专业书的时间,没有捷径可走。医生要想成为看病的工程师,看人的艺术家,读的书越多,效果越好。但专业书读多了,人对读其他书的奢望也就淡了。


4、平行病历的书写。每位医生都是从写病历走过来的,医生不怕写,只是医生写的都是客观的、理性的、富于逻辑的,均以疾病为中心。平行病历与医生既往熟悉的格式化病历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理性的,情感的色彩浓,人性的互动多。平行病历让叙事医学两个重要的点共情和反思展示的一览无遗,医生的共情能力有多强,反思有多深刻,就反映了叙事医学在医生心中的位置有多重要。格式化病历写的是病,与人无关;平行病历写的是人,病不是重点。


5、医生的潜质。前面谈到医生的潜质用16个字来形容。做任何工作都不是光凭吃苦、努力就一定能做的游刃有余,特别是有些工作需要人的特殊潜质。运动员、演员需要潜质,没有潜质,即使再努力,也是有似是而非感觉。同样医生这个职业,不是高考分数合格,成功进了医学院,做医生就是想当然的合格。医生要有医生的潜质,因为它不仅要胜任技术,更要对人的悲悯、责任和爱心。如果只能胜任技术活,称其为医匠。如果关注病人的整体,注重病人的情感,加上技术高超,那是医师。虽然习惯都叫医师,不喜欢叫医匠,但真正的匠在临床并不少见。


难点说了5条,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因为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培养一个人的情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说的太多,自信心就没有了。实际这5条已经说明问题了,如果对它们加以重视,多多少少对医生摆脱过去那种只在乎技术,不在乎人心;只认病,不认人,还是有些裨益的。


接下来谈谈可尝试的操作方案:


1、自上而下的联动。这次人文医院建设医院是主导。医院启动、医院部署,全院联动,没有科室能独善其身。这对人文医院的建设是好事,因为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科室对人文医院的建设在起初都有那么大的积极性。人被动接受做不情愿的事,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所做的事对病人,对医务人员,对医院好,只是部分人理念还没跟上,行政命令就是最优的选项。


2、加快医生的步子。从这些年推广叙事医学的情况来看,护士队伍在叙事医学学习、科研、实践上走在了前面,医生整体慢了半拍。但在医院看病的主体是医生,医生的一言一行,对病人的就医感受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文医院的建设,医生、护士都不能少。当然医生的工作时间不规律,不同科室的医生劳动强度也不一样,所以不能一刀切。科室忙的医生,要从上班看病人,下班见病人做起,话可以少说,打招呼,见面礼要有。有时间的医生,除了见面还要和病人聊聊天。不要把聊天看成是浪费时间,这是医患叙事的艺术。


3、以点带面。五个手指不会一样齐,先从医院已有的人文科室做起,也可以从对叙事医学热心的科主任、护士长的科室先行。做出特色,加大宣传。护士是病人的第一接触者,也常常是病人的守护者,而且护士参与叙事医学的热情更高,所以在人文医院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好护士这支队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从被动到主动。叙事医学不是给已经繁忙的临床工作添麻烦,而是助力医者全方位提升自我的催化剂。在不熟悉叙事医学的时候,只是把它看做一种医患之间的闲聊,可有可无。真正了解了叙事医学,就会幡然悔悟,把它看成修身养性的良药。人主观都是为自己,一旦对自己有利的事,都会主动去做。所以不指望叙事医学一夜之间遍地开花,但却可以在学中领悟到叙事医学有多么高的粘合性。


5、不拘泥于形式。看病有章可循,格式化病历也有一定之规。可叙事医学的实践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工作坊,医患沟通座谈会,平行病历的比赛,小品演出等。只要能让病人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医者内心受到心灵的启迪,都是叙事医学实践可选择的形式。


6、领导参与。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不仅有行政命令,还要领导亲力亲为。做为医院的领头人可以参与到叙事医学的各种活动中,如工作坊、医患沟通座谈会等,这不是为了监督下属,而是表明践行叙事医学、打造人文医院的决心;掌握人文医院建设中的火候。当然有了领导的支持,积极者会更有动力;观望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快步伐。


7、动力不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好习惯。做好一件事,要有热情,要有动力,要持之以恒。人文医院建设的列车一旦开起来,就不能设停车点。不要形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局面。把火烧得越旺越好。


8、取长补短。叙事医学在国内开展只有10年的时间,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时人文医院的建设要比打造有指标、有数据的技术型医院更有难度。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请进来,走出去,科室之间学习,医院之间交流,跨省市沟通,都会让人文医院建设少走弯路,让叙事医学留下自己医院的特色。


9、奖字当先。俗话说:奖罚分明。在践行叙事医学这件事上,医者不去做,也不是犯了什么大错误,只是在成就自己的善良,追求仁心仁爱,树立担当精神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实际这本身也是一种罚了。但要对积极参与叙事医学实践,为人文医院做出努力的医者给予鼓励,给予表扬。奖就是为了把这件事做好,做扎实,让更多的人获益。


10、永不松懈。2022年是医院的人文医院建设年,虽说一年365天可以算出数来。但人文情怀,叙事理念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衰减。医者赋予病人的温度决定了医院的品质,叙事医学实践让医生在追求技术精进的基础上,始终不忘医学的初心。开弓没有回头箭,叙事医学永远行走在医者左右,以爱相伴,用心相随。


谈了10条可尝试的操作方案,是我的一点思考,由于没有付诸实践,是对是错心里没底。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5年的叙事医学学习,让我还是对叙事医学这门尚需临床验证的新型学科充满信心。医学人文是个大话题,而叙事医学就是医学人文的践行工具,要说医学人文有些宽泛,但叙事医学让我看得见,摸得着。为什么医学技术受到医生的热捧,也是因为技术具体。所以,凭借对叙事医学的这些了解,让我有了写“人文医院的建设,叙事医学是抓手”这篇文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