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态很重要,它决定人活着的质量高低。大多数人也承认心态的价值,只是平常时期忙忙碌碌,心态好,固然好;心态不好,也会被各种琐事缠绕,无暇顾及。但心态有底线,触及了底线,人就会心理失衡。人的一举一动是受心理支配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人的一举一动也就不正常了。


这次疫情持续了2年多,什么时候结束还不清楚。疫情虽然不是人人得病,但如同给健康人加了一个要人人得病的可能性。得病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人人心理老有随时得病的心理压力当然也不是一件好事。当医生后发现,躯体病有能治好的,也有治不好的。治不好的原因跟治疗方法有关系,也更取决于患者的心态。医生在治躯体病时,表现的是所向披靡;在治心理病时,却犹犹豫豫,畏手畏脚。所以有病没病,心态不能出现问题。一旦心态不稳,生活首先乱了套,接着病就会不请自到。


Johannes Plenio © Pexels


心态就是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有关,如此时的疫情,更与人的修养有关,如有包容心、善解人意、拿得起放得下。当年第一次遇到“非典”疫情,是因为害怕让心态走偏。以前认为医生就是治病救人,从来不会想到给别人治病,自己会得病。而病毒是六亲不认,谁给它机会,它就盯上谁。好在“非典”疫情走的早,从害怕的心理解脱出来也就比较快。这次遇到新冠疫情,因为有了“非典”的第一次,害怕的心理倒是没有了。可没接没完的提防它,厌战的心态出现了。生活不能恢复正轨,工作小心翼翼,带来的就是紧张和疲倦。身体的感受就是心理的外在信号,好的感受,带来的是心情的愉悦,不好的感受,带来的是内心的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人的心态是动态变化的,可以说时时在变,人的精神和思想是心态的调节杠杆,让它始终不至于跌落到底线。


在这次疫情中,至今为止我是幸运的,没有被感染,没有被管控。虽说心态有一些起伏,可都在自己掌控范围。我不是传染病专家,但可以确定这次疫情不会像当年的“非典”走的那样利利索索,不拖泥带水。什么是持久战?从时间上没有统一说法,与“非典”相比,新冠疫情就是持久战。再者即使新冠疫情真走了,别的疫情也还会来,这是生物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人说了不算。瘟疫是老说法,相对于瘟疫,疫情是新名词,但事是一码事。所以人不要把疫情当成陌生客,也许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只是换了一套新装,到我们这里来串个门,访访友。人看事物不要一成不变,人做事也不要一根筋,人的心态也不要过于灰暗。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百种智慧更有力量。经历了这次疫情,我认可这句话。对许多人来讲,从不缺少智慧。以前也是认为,人只要有了智慧,在这个世界上还怕什么呢?现在看来,智慧不是唯一。在这次疫情中,智慧之人也频频迷失自我。有些不知所措,有些随波逐流,有些怨天怨地,有些自暴自弃。一句话:心态不健全。实际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智慧,真正的区别就在于心态。乐观的心态你去驾驭生命,悲观的心态让生命来驾驭你。


人的心态既有先天的成分,也需要后天的习得。勇敢是一种好的心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勇敢的背后就是淡定。上面谈到,在我第一次遇到“非典”疫情时,表现的心态失衡就是——害怕,也就是不勇敢。实际许多场合心态出现问题,都是源于怕字,怕就会想到死,想到死也就没有了淡定。所以人要解决怕字,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读书学习是培养正确生死观的一个前提。这次疫情反反复复,我们与其无谓的纠结,还不如静下心来读读书。书确实可以改变许多,这种改变与物质无关,它触及的是思想、精神和心灵。人没有物质不可以活,人没有思想是生不如死。


疫情下,给了我更多的读书时间。书中有些道理清清楚楚,有些道理似懂非懂,有些内容记住了,有些内容忘掉了,但这都不影响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读书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读书是精神食粮,心态更是需要这种食粮来滋补。可以说这次疫情是现在人类经历最久的一次疫情,不从它的传染性、病死率去讲,只讲对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世界格局的动荡都是史无前例的。所以人没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想完完整整走出这个时段,还真不太容易。人已经过了为温饱而活着的时代,人活着的境界一定是精神的充实。要达到精神的充实,就需要在任何场合下心态平和、淡定、不自以为是。有人说:保持一种平和心境,你才会在欲望的丛林中忘乎所以。


别自制压力,自添烦恼,只需跟着心态和能力走,随缘、尽力、达命、问心无愧。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坏,疫情下人类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