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影响人类已经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人的思维观有了大变样,真正领悟了自由、和谐、无拘无束是多么重要。也许真是这个小小微生物惹的祸,人的心理有了阴影,谨小慎微,担惊受怕。确实100年来人类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微生物,让全球这样服服帖帖,没有更好的招数与之抗衡。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这次新冠疫情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不是无所不能,也不要做事不计后果,而应谨慎思考,动态观察,权衡利弊,三思而后行。


Anna Shvets © Pexels


可喜的是,这三年的抗疫也是有成绩的。这个成绩就是看到了新冠病毒的毒力没有之前那么嚣张,无症状和轻型病例多,死亡率低。我们都知道这个常识,不管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疾病给人造成的影响,就是痛苦和死亡。既然没有症状就是没有痛苦,疾病不威胁到生命,病人也就不会心怀恐惧。传染病的防控有各种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基于症状和死亡率。之前之所以管控严格,就是怕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可控。再一个成绩就是普通民众认识到,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戴口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这些成绩都为下一步应对新冠疫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近期疫情防控策略确实有了很大改变,取消不必要的核酸检查,公共场所开放,允许更多的人员流动,这里有恢复经济的考虑,同时也表明国家对疫情发展整体持乐观态度。三年来,在疫情防控上走过的路,做过的努力,虽然没有前人引路,也没有成熟的经验效仿,还是终于看到了曙光。医学的难就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是一个未知接着一个未知。传染病的历史久远,给人类制造了无数的麻烦。病毒微生物看似不大,可威力让全世界都心有余悸。


今天对新冠病毒防控的大框架已经确立起来,但疫情并没有结束,感染病例还在继续出现,人对新冠病毒的恐惧还没有消散,民众对新形势下的防控策略还忐忑不安,特别是在医疗部门,既要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又要处理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规病人,由于前者是意外增加的病人数,所以医疗部门的工作量就超过了以往。加上医务人员也会面临新冠病毒感染带来减员的压力以及综合医院接诊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防护造成床位紧张的问题,无疑这些都是在面对疫情乐观的同时,不得不理性处理好的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可以说,防控政策调整前的难题在社区,今天防控政策调整后的难题在医疗部门,也就是医院,医院再聚焦一些就是急诊。当然在疫情已见到曙光之时,谁都不能打退堂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条件都是人想出来的,好的条件就做完美的事;不好的条件就做利大于弊的事。什么是利大于弊,就是一切把救命放在第一位。


一、急诊人员不能缺。


急诊是急危重症抢救中心,不管是在封控期间,还是在解封期间,不管是非新冠病人,还是新冠病人,在救命这件事上,急诊是责无旁贷,不能拒绝病人。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急诊的减员,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一定要及时补充有生力量。当然现阶段在医院各个科室减员都是大概率,但还是要想办法让医院的急诊运转不能停。


二、减少不必要的就医。


谁得病,谁知道,老百姓要对自己的病有一个预判,难受,还是不难受?能忍,还是不能忍?新发的病,还是老毛病?手头有药,还是没药?平静、休息以后,是缓解了,还是加重了?是局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全身受不了了?吃喝受不受影响?精神头还在不在?这些都可以做一个预判,虽然不知道什么病,但可以大概知道去不去医院。这期间,能少去医院就少去,能不去最好不去。



三、药店要提供方便。


药店非处方药的品种要尽量全,方便24小时服务百姓。药店能解决的,就不要再去医院了,特别是那些说的出症状的病,熟悉自己吃的药的病。


四、社区医院要行使职责。


社区就是基层医院,既然基层防控压力小了,社区医务人员就要把小病,慢病管理起来,能看的病就在社区解决,能做的治疗也在社区治疗。不要说没条件,需要的是责任心。大医院需要社区医院的支持,共同为抗疫做贡献。


五、通过多途径做疫情科普。


现阶段老百姓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知识非常缺乏,现有的科普渠道远远不够。既然抖音带货可以吸引那么多人,无聊明星的糗事那么多人关注,是不是有渠道的媒体也多做一做疫情的科普,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六、年老退休的医务人员发挥余热。


年老退休的医务人员不能去一线,但可以在各种科普节目中大显身手,可以做直播,可以写,可以解答问题。总之,让那些听一听就知道自己需不需要去医院的老百姓,省去了很多麻烦。


七、主管部门为那些在家观察的阳性病人出现病情变化时提供方便。


非传染病住院,一般医生就可以做主,如果新冠病毒阳性的病人要去住院,就得去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综合医院的医生做不了主。所以要建立一个良性的沟通渠道,可以第一时间把病人送到该去的地方。


八、反思医务人员核酸检查的频度。


医务人员下了班的轨迹和寻常人一样,所以医务人员出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机会是存在的。无症状,因为检查阳性,需要隔离,造成减员。减员多了,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顶替,到时候看病的人没有了。这是一个矛盾,也是伦理学的问题。


九、让临床专家多说话。


传染病涉及到流调、防控、诊断、治疗许多事情,与处理非传染性疾病不同,需要公共卫生,院感,临床专家等的参与,特别是现阶段需要医生诊断,治疗的机会更多,所以多听听临床专家的建议,会对新冠病毒的感染有更好的认知。


总之,在疫情看好的形势下,如何巩固疫情成果,让疫情平稳过渡,把现有的医疗资料用到最合理的地方,而且还能游刃有余,需要做一番理性的思考。作为医务人员从不畏惧打硬仗,看病是职业,不可推卸。但需要有好的谋划,既利于发挥所长,又能让病人真正获益。做到这些,单靠一己之力,真是力不从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病人这个群体。所以,为赢得疫情的最终胜利,病人要积极配合,各方需鼎力相助,医务人员再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