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抢救室的床位供不应求,今天查房数了数抢救室的病人13个,而我们抢救室的固定床位只有5张,超出了平时的2-3倍,可以说床挨床。商场、餐馆、娱乐场所可以生意兴隆,多多益善,但医院的抢救室不喜欢人满为患。得病不是什么好事,得重病更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波新冠病毒感染,对于大多数人就是一周的痛苦经历,居家就可以熬过去。可对于平时体质就差,年老体衰基础病一大堆,一旦中招,经常会有连锁反应,患重症的概率就会高许多。重症的潜台词就是花大力气救治,也存在风险。所以,对于小病,风险不大的病,医生不怕,结局好,死不了人。可对于重病,主动权就不是靠医生把握了。
二级以上的医院少不了急诊科,急诊科少不了抢救室。因为抢救室的特殊性,它就是整个急诊科的中心,也是急诊科最繁忙的地方。好在平时重病人多归多,但是在有序的范围内,紧张的持续性有张有弛。可这波疫情真是六亲不认,瞬间就让健康的人,看似健康的人,勉强维持健康的人,还有行走在生命边缘的人集体哑火。如果说2003年的SARS来的措手不及,这次新冠疫情虽有准备,结果还是始料未及。也许在大自然面前,人有时会占得先机,偶然也有胜算的机会,最终还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硬件有限,技术有限,客观事实不可更改的情况下,人类比其他生物的高明之处在于人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不说现在对医患都是两难境地,一是病人的难,得病不是他想要的,得病的时间也不是他想定的,这是新冠病毒安排的;二是医务人员的难,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能力、能量都是有定数的,超出了力所能及的范畴,也只能望洋兴叹,有心无力。如何让两难走出困境,现阶段就是要在权衡病人病情基础上——毕竟在任何情况下,生命是第一位的——让医患双方在心理上达成默契,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甚至是互相帮扶。这时医患之间不仅仅是强调技术层面的治病,更是要对眼前治病的现状充分认知。所以,医患沟通要成为此时此刻的主旋律,医生不要光想到了治病,忘记了沟通。如何与患方沟通?
1、要让患方知情现在是特殊时期。治病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条件。也就是说平时有平时的治疗,战时有战时的治疗,疫情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期间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这个道理多数人会明白。所以,以疫情作为沟通的大背景。
2、第一时间取得患方的信任。即使工作再忙,主动与患方打招呼,表现出热情,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主动永远是效率高,效果好的待人接物方式。在特殊时期,态度是信任的第一要素。
3、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隐瞒。不夸大困难,也不隐瞒实力,尽自己所能,办自己所能办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福尔摩斯,谁真诚,谁不真诚,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可以水落石出。所以,沟通尽量不打折扣,有一说一,不能办到的事要说,能办到的事也要说。只说其一,会让别人起疑心,失去信任。
4、站在患方的角度交待病情。太多的医学术语,太多的公事公办的态度,会让患方困惑不解,缺乏温度感。不如放下医生的架子,站在患方一边,真诚地聊,让患方知道医生是他的主心骨。
5、重视隐喻。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要明白患方的弦外之音。隐喻比直来直去的表达,更容易拉近彼此心理的距离。反之,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6、沟通与照护要并举。既要说,还要做。非常时期,医务人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抚摸,都是无声胜有声。要想让沟通上档次,不一定是说的好,而是做的要到位。体贴做好了,沟通也就顺畅了。
7、自信是沟通的法宝。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交待问题要斩钉截铁,不要似是而非,吞吞吐吐。该负责的事不推卸,该担当的事挑起来。自信不是武断,自信让人感受到的是心服口服的信任。
8、学会放下是高段位的沟通。危重症的救治对谁都不是十拿九稳,有概率大小之分。没有基础病,年轻,时间相关性疾病引发的危重症,救治成功的概率高。基础疾病多,高龄,长期慢性消耗引发的危重症,救治概率低。救治危重症,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身体的痛苦。医生脑子里不要只有一个“治”,还要有一个“放”。“治”和“放”决定了沟通的走向。不要在没有希望的路上走的太远,适可而止,学会说“放”。
9、好话坏话都要说在前头。虽说医生不是火眼金睛,但大多数疾病的走向还是能看出个端倪。什么事都要早告知,早做准备,最怕白忙活,弄个鸡飞蛋打。
10、让患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拒绝。医生不是不能说拒绝的话,非常时期更是不能大包大揽。拒绝要摆事实讲道理,拒绝态度要和善,拒绝要有自信。让患方对拒绝没有感到难为情,没有感到医生的冷漠。
11、患方家属是沟通的重点。先要了解家属之间的关系,身份和需求,与说话算数的人去谈。通情达理者,可以直奔主题,有一说一。医疗上有盲区,还需要耐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如果家属中有明白的人,通过家属之间的沟通效果会更好。难理喻的家属有,比较少,确实无法交流,只能认倒霉了。
12、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只是安慰。不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去说事,所要做就是平复心情,让情绪稳定下来。根据情绪稳定的程度,收缩适度谈具体的事。
在两难的境地去沟通,确实做不到左右逢源,特别是医生手里没有适宜的牌。那前提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最好。说是最好,是相对困难的场景,无奈的环境。如果用既往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是不现实,达不到;二是心理上别别扭扭,会留下阴影。人与自然的较量,特别是自然发威的时候,人不是对手。海啸、地震、台风,人只能敬而远之。这波新冠病毒的感染就如同海啸、地震、台风,来的猛烈,来的地动山摇。现在人类要做的明智的事,就是不站在个人的角度,评论是与非。与自然讲道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只能接受,客观面对。
所以沟通也不是万全之策,因为现阶段就没有万全之策。唯一的万全之策就是跨越心理的阻碍,调整自己,做到心安理得。沟通也是在往心安理得的方向去做一些努力。目的就是在非常时期,大家共同携手,放下不必要的纠结,眼睛朝前看,大局为重,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医患双方都要谨记:退一步海阔天空,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材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