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学教育协会的郑老师前几天给我发来31个PPT,这些都是各医院青年医生做的相关医学科普课件。它是北京市科协“党建引领科技社团 助力健康北京”公益项目的一部分内容。让我作为专家针对课件的选题、形式做一个指导。


作为一名医生,看病是本行,但医生光局限于看病,还不能说是一位称职的医生。为什么这么说?再高明的医生也不是什么病都能看好,张孝骞把看病形容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特别是我干的急诊这一行,面对的是急危重症的病人,在急危重症面前,医生的救治是靠概率来算,谁能治好?医生心里也没有底。所以中医讲: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也就说医生要想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留遗憾,除了治病,还要把预防疾病的知识告知大众。如果大众不得病,也就没有医生治好治不好的概率了。


Bongkarn Thanyakij © Pexels


医学专业性非常强,从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到诊病治病的专业技术,医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当然医学科普不是让老百姓都成为专业的医生,而是把疾病知识的精髓提炼出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文字、讲解、视频让老百姓了解如何不得病,如何分辨什么是病,什么不是病,有了什么症状需要及时就医等等。


医学科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它不是把医学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它是把复杂难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在简单化的基础上,把它通俗化。由繁到简是医学科普的最大难题。临床医学是经验医学,经验来源于实践,病人见的多,疾病治的多,就会熟能生巧。就具备了由繁入简的资本。


当然年轻医生,临床实战经验会少一些,但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善于归纳、总结,仍可以把医学科普做得风生水起。所以做好医学科普和临床看病一样,都要下功夫,花时间,动脑筋,一步一步成长,不要指望一口吃出一个胖子。


我把31个PPT都看了一遍,涉及医学多个领域,内科、外科、眼耳鼻喉、皮科、康复都有,每一位医生都做的很认真,文字、图片可以说都在易懂,生动上下了功夫。基本达到了为大众普及相关疾病知识的目的。当然来做点评专家,不是都让我来肯定大家的优点,虽说在科普这一行我也是一名学生,但还是把自己不多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文字简明扼要。科普忌讳长篇大论,刚才谈到做好科普第一件事,就是从专业的复杂问题中,凝练出一句可以让外行人听明白的句子。


二、图文并举,图片形象生动。能用图说明的,就不用文字。科普如同家长给小孩子看图画书。图对不懂的人的吸引力远大于文字,图形象,就像中国的文字是从图开始一样。


三、从病例引入。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故事,故事对非专业的人更容易进入状态,也容易得到共鸣。科普没有吸引人的病例就是学术报告。


四、抛开医学授课模式。不要把科普看成是上一堂专业课,什么定义、什么病理生理机制、什么解剖特点,说的头头是道。大众既看不懂,也枯燥乏味。


五、话题宜短不宜长。科普的内容要始终吸引着大众,但再好的内容,时间一长,也难免让人精力不集中或者失去兴趣,5-10分钟足矣。


六、要换位思考。科普是给非专业人做的,首先把自己先当成非专业人学习,看看自己能否听明白,能否有兴趣。如果自己都感觉不好,别人感觉也不会太好,需要重新来。


七、不讲科学还在论证的话题。专业圈里讨论的内容,不适合科普。科普的内容应该不给非专业人带来歧义,掷地有声,接地气。


八、集中一个话题,不大撒网。医学包含方方面面,说的太广,就会张冠李戴。解决一个话题,再说一个话题。说的广,说的多,等于什么也没说。


九、把握细节。这里的细节就是课件的制作,字的选择要一致,不要有错别字,行间距不要过密、过宽,字的颜色要醒目、易辨,图片的选择要与内容相一致。最后致谢不要写聆听,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就说到这里吧,说太多,就与刚才谈到的科普注意事项一样,别人就听不进去了。总之,做科普对医生来讲真是非常重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对自己也有帮助。医生一旦决定做科普,不管是写科普,还是讲科普,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全心投入,否则就是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