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与安杨老师沟通《医者故事》这档栏目还是年初1月份的事。安老师在节目的构想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医者故事是关于生命的故事,有生的喜悦,死的哀伤,伤的愈合,痛的诉说。凝聚着成功、失败、曲折、困惑、委屈、温情、鼓励、隐忍。在医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众生百态;可以了解技术的精进与局限;感知哲学的思考与追问。”看了以后,对我触动不小,在临床摸爬滚打三十余载,虽说有不少成功的喜悦,但更多时候是纠结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每一次对疾病的挑战都没有绝对胜算。所以,医学在我眼里就是概率事件。概率倾斜到生的一面对医患就是皆大欢喜,反之,就是垂头丧气,甚至会动摇医者的从医生涯。
虽然医者在许多人眼里被比喻成最接近有神性的人,其实那不过是仅见到了医者成功的一面,是对他们成功的一种褒奖。生活中,或在工作中,每一位医者都会表现出常人的七情六欲,因为脱去了白衣他们就是普通人,而不是神。他们既有日常工作中的严谨,精益求精;又有遇到复杂事情时的困惑、焦虑和无解;更有在遭到失败打击后的沮丧和情绪失控。所以当安老师提出在节目中邀请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医者,讲述他们生涯难忘的医患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医学的真相,理解医学的本质规律,反思生命的价值,思考活着的意义,读懂医者也是普通人时,与我一直有的想法一拍即合。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一档节目,集中访谈这么多的医者,而且涉及不同的从医年龄,内容中不谈技术,只聊对医学的反思。
说干就干,安杨老师作为节目的主持人,我作为特约嘉宾,每期节目由我邀请一位在临床工作的医者形成三人对话。在形式上安杨老师有意弱化传统主持的方式,强化对话感。在对话中挖掘、碰撞,让每一位医者的故事更具可听性和立体性。节目事先也不给访谈者布置具体内容,只是简单告知:准备3个亲身经历的医学故事,成功的、失败的、感人的、遗憾的、困惑的……任何类型都可以,不做案头稿子,完全以聊天的方式自然讲述。当每位准备接受采访的医者听了我这一段话,一下子心理就没有了紧张感。讲述真实的经历,探讨人生的感悟,对于每一位医者可能都是强项。
2月初我们《医者故事》的访谈正式开始,每一位访谈嘉宾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截止到今天,已经完成了30位临床医生和护士的访谈,我作为每一次的特约嘉宾都有幸参与其中。虽说作为一名从医几十年的老医生,亲历的各种医疗场面可谓不少,但能听到不同医者发自各自内心的原汁原味的临床感悟,职业反思却是第一次。从他们的朴实话语中,让我看到了每一位医者的真诚和善良。医学是人学,对病人不仅医治的是病,还要有对人的全身心的关爱。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有发自骨子里的冲动。在治病的技术上,不会有常胜将军,疾病与技术的对决,最终胜利的天平永远会倒向疾病,因为死亡对所有人都是绝对概率。所以,每一位医者的职业生涯中,在技术层面总会出现不期而遇的失败。但每位医者如果都不忘记职业的初心,始终保留那份永不熄灭的关爱火种,就可以弥补医学技术所带来的失望和遗憾。让病人在技术之外,时时刻刻会感受到来自医者的真诚与温度。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访谈节目中作特约嘉宾,很幸运遇到了安老师这位主持经验丰富,对医学人文有很深修养的主持人。不管我们的访谈嘉宾有没有曾经参与过类似节目的经验,只要听到安老师平和、柔软的话语,之前心里的一些忐忑转瞬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很快进入到访谈状态,轻松、流畅地聊出自己所思所想的故事。我作为特邀嘉宾,时不时就要在安老师的主持下,做一下互动。坦率的讲,由于临床有了一些经历,对这样的节目,不会有太大的紧张。但还是希望每一次安老师抛过来的问题,能够让我游刃有余地发挥。也许安老师知道了我的这点小心思,每一次问的问题都给我的发挥留出了空间,可以说我们的配合是默契的,让我学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医者故事》在总台的安排下,经过时间不长的准备,在4月末顺利在听听FM上线了。每周预计播放2期,每一期1小时左右。当然在不少人看来节目时间有些长。我是这样理解,作为一档与生命对话与情感交流的医患话题,时间不应该成为拦路虎。如果我们通过这个节目能够认知了生命的价值,减轻了死亡的恐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彼此理解,看到了医学的尺有所长和寸有所短,又何乐而不为呢。一切在生死面前都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