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十和初七两天的时间把2023年10月接到的任务:对25篇医学生写的平行病历一一做个200-300字的点评。要不是张老师节前说节后卢院长想开一个专家碰头会,讨论一下点评的进度,可能还会再拖延一些。要说加起来不到一万字的字数,对我来说也没有那么困难。但人都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贯穿到工作和生活中,知道不好,还常常难以自拔。老话说的真对:现上轿现扎耳朵眼。


Federico Respini © Unsplash


这25篇平行病历都是5年制,8年制的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所见,所感。从我这个过来人的角度看,这个时期正是医学生求知欲旺盛,努力探究医学的好奇,不惜力气苦练看病的本领。正像成长的孩子们一样,对身边的一切都想问一个为什么。对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想摸一摸,尝试一下。只是在我们那个时候学习的聚焦点都放在了疾病上,记得老师在患者身上听到了一个典型的体征,不管是心脏的杂音,还是肺脏的啰音,大家都争先恐后,一窝蜂地涌上去,唯恐错过了机会,很少有人能第一时间想到患者的感受,也很少有人能在离开患者的时候,对他/她说一声谢谢。所以那时在我们的内心只有疾病,而没有一个全人的感受。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学好看病也是为了人,可现在看来它缺少了人情味,失去了医患之间应有的温度感。也在人与病两者谁优先,谁为大的选择上,迟迟找不到答案。


今天看到的这25篇平行病历,与我们当年作为医学生时以主诉和现病史唱主角的格式化病历完全不同了。不管是写儿科、外科、内科,还是写妇产科,医学生都是从患者这个人入手,整个医疗场景,整个医护团队都是为人服务。由于要写人,就少不了写景、抒情,这就使原本单一的病历不再那么枯燥,有了故事的节奏。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读者都会随着故事的起伏被带入到以人为主角的病历中。选了3篇平行病历的开场白:


“今天踏进病房,映入眼帘的是背对着我们蜷缩在靠近窗边藤椅上单薄的小雪。隐约的抽泣声,让我确认,一定发生了什么。”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仿佛感知了人们对它的期盼,肆意飞舞。不难预料到,盼望了一年的人们肯定会喜悦地仰头说笑着,并驻足对着雪花摆姿势拍照,孩子们呼喊着、追打着,小雪人也在一双双小手中诞生。然而,此时此刻,从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办公室望向窗外,一对对行色匆匆的父母们,或是抱着孩子或是拎着被褥,小心翼翼却难掩急迫之情,行走在漫天大雪中,与这脑海中的景象竟是截然不同。”


“ 儿童医院实习的六周时间里,接触了不少孩子,从未满月的襁褓中婴儿到已接近成年的17岁帅小伙,他们因为疾病相聚在病房里,接受着各式各样的检查和治疗。对于一个初入临床的雏鸟,我那极其容易泛滥的同情心已经超越了实习医生本该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态度。面对孩子,或无理取闹,或安静沉睡,或瞪着纯净的大眼睛与你对视,总是会触碰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故事是具有很强代入感的,好的故事,也会让旁观者身临其境。医院是患者的世界,他们深受痛苦的折磨,面对死亡的恐惧,可以说人生的两大劫都在医院的患者身上真实再现。如果说医学真能让每一位来到医院的患者药到病除,远离死亡,那么医院的故事也就没有那么跌宕起伏,触动人心,发人深省了。正是医学的不确定性,许多疾病看不好,也治不了,这让医者、患者、家属和社会有了更多除疾病之外的纠结,也让每一个人的情感呈现出更多的丰富性,可以说喜怒哀乐悲恐惊样样具备,如同过山车一样挑战着人的心理承受度。


医术像其他职业的技术一样是医生的看家本领,是医生的敲门砖,这是每一位医学生想当然的认知。但看病的技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脑,需要手,需要日复一日在临床中不断摸爬滚打的实践。少了任何一个,都会让医学这个职业半途而废。所以单纯以治疗疾病作为医生职业的最终目标,难免会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产生情感的耗竭;在无解的医学难题下,让疾病的治疗屡屡受挫,对职业失去信心;在死亡这一人生不可跨越的最终结局面前,徘徊在无奈与失望的漩涡中。以上种种相比于学习技术这个难题对医学给入行的人带来的冲击会更大,这不是理性的冲击,而是情感的冲击。所以如何让医学生在技术上的理性和在医学中不可回避的感性上有良好的驾驭能力,也成为了医学生今后医路生涯发展顺畅与否的重要因素。


Pavel Danilyuk © Pexels


平行病历强调了医学的人学属性,也就是情感属性。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患者,而包括发生在医疗行为中所有的参与者。说到技术总是客观的,总是会让其完美无缺。人是感性的,人无完人,也正是人的缺憾,让人生充满了追求,意义和价值。医院也是社会,生老病死也是人生。如果用疾病割裂了人生,让医院远离了社会,也许对于疾病来说是可接受的,而对于人来说却是痛苦的,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在于情感的联系,不论是在健康时候,还是在患病当中,情感的纽带不能断开。这种情感就是关注、关爱和陪伴。它们是相互的,患者需要,医者也需要,因为它们都是人。无疑故事是情感最好的发泄口,故事不是对事件的平铺直叙,故事书写的是情感经历。


一位医学生这样写:“他是一位患者,在医院这种陌生的环境下,他对医生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哪怕我只是个小小的实习生,但仍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他对医生的尊重与信任,他将自己完全交给了医生。那也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医患之间相互的信任与尊重。”


这位医学生这样写:“一连串颤抖的、祈求的、无助的话语使我瞬间陷入怔愣,我转头看了一眼孩子爸爸,却看到了同样无助和期盼的眼神。他们在等待着我的回复。我突然感觉此刻我这个二十几岁小丫头的一句话便是这一家人全部的希望。”


虽然两位医学生都承认自己在看病的能力上还需要再进一步提高,但医患之间在情感的连接上是平等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以真诚换取信任要强于只靠技术来打天下。


当了几十年的医生,掌握了一些技术,学技术有难有易,只要有规则再难也可以学,所以医生一般不会被技术吓倒。写故事也有规则,也就是人人都可以写。可写出来的故事是不是都被人接受,具有可读性,让读者有共鸣或受启发,实际就与作者的经历,观察的敏锐性,情感的投入度,对故事反思的张力有直接关系了。医学生从经历上来说还比较生涩,这是人人都要一步一步走过的阅历。但人在每一个时间段有每一个时间段的情感,对事物观察的视角也带着年代的烙印,所以这就成就了医学生平行病历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这是一位医学生写的:


“她一直闭着眼睛,皱着眉,似是极其痛苦。我从未碰过如此滚烫的身躯,从未。她双手紧握着冰袋,似是救命稻草一般。我小心翼翼,从脚开始,一直擦到额头,反反复复,不管我怎么擦,她的身体依旧滚烫,心率依旧不降。不知怎的,我就只想着,你一定要活着,你还这么年轻。突然间,我碰到了她的耳朵,像是触电一般,直击我的全身,天哪,她耳朵竟然比身上还要烫。我换了更加凉的水,泡了会儿毛巾,之后我把毛巾拧半干,叠好,包裹住了她的耳朵,轻轻地,对她说:'我们把耳朵也擦一擦,这样就不那么烫了。'这时她缓缓睁开眼,看了看我,她,笑了,似是害羞,似是感谢,那么多天过去,我第一次见她笑。我愣了一下,也对她微微一笑,心中,满是心疼。”


当然书写平行病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记录,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平行病历落脚点在于给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心灵深处获得什么样的反思。


医学生要培养两个能力,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临床思维能力,它与诊病治病有关;其二是常常被忽视的人性反思能力,它与医学的人学属性有关。如果简单比喻第一个能力是智商的话,第二个能力反映的就是情商。智商的高低是“匠”的水平,情商与智商的结合是“师”的标准。平行病历对人的描写,对情感的传递,给医学生固有因病成医的理念开启了一个全人的视角,说病要先以人为本。平行病历的反思更是在医学生的传统思维中注入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让其内心世界由内而外地产生一种对人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几份医学生平行病历的反思:


“见到了很多孩子,很多病历,不能一一叙述,可是对儿童的珍爱这份心情我却一直在延续,在儿童医院实习的六周时间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升华。大概是因为在孩子身上,永远都能看到希望与未来,看到那迷失已久的纯净和自在。”


“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医者的医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用耐心的解释,和蔼的态度和巧妙的沟通艺术,让患者信任自己,愿意听从医生的建议。我想,医患之间信任的建立,是每名医生的必修课。”


“通过这次的经历,我进一步了解到医者关怀的意义。问诊时我虽然注意到了与患者的语言和眼神交流,但并没有真正为患者切身感受着想,就此而言,那位基地班同学是我的榜样。患者语言和姿态表达出的相关信息,我们都应接收,而不是形式化地一问一答,是将行动化为回应。换句话说,有来有往才能构成医患关系之间的圆。”


一份格式化病历可以反映一名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样一份平行病历的反思可以读出一名医生的人文素养厚度。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在诊病治病的能力上打好基本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更要在人文素养上不断修炼,不断打磨,不断感悟。技术的学习在明处,看得见,摸得着,有规则,想学都能学好。人文素养的精进,是不能用学习技术的方法达到的,既没有教材,也没有公认的规则。平行病历可以说能让医学生渐渐感受到医学与众不同的另一面,也就是用故事看医学的起伏跌宕和戏剧性;用情感的纽带激发医患之间的同理心;用反思梳理人性的价值,及其与医学利与弊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医学生在与患者的相处中不断挖掘故事,在不断学习中用心打磨故事,在故事中找到自己,思考自己,反思自己,最后达到顿悟的境界。 


这样看来,医学不仅是一个谋生的职业,更像是一个启迪心灵的事业,这也让医学有了崇高性。虽然现阶段医学生的平行病历并没有达到炉火纯青,但如果医学生有把医学职业变为事业这颗恒心,不远的将来一定会看到一批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