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老师做“医者故事”这个访谈节目已经一年了,从最初设想的三十几期,不知不觉快到一百期了。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去做这样一档花精力,耗时间,没有效益产出的节目,我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有答案。


昨天访谈的嘉宾是来自神经内科的曲主任,年龄40多岁,从医20多年,我与他第一次见面。“从医以来,如果访谈只让讲一个故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哪一个故事?”当安老师按照惯例对每一次访谈的嘉宾从这样一个问题切入话题时,曲主任停顿了半刻,接着就说:那就从人性的思考开始吧。听到“人性”这两个字我为之一动,之前也曾经谈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备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有人性的反思能力。对于第一个能力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它是医生诊病治病的看家本领。而对第二个能力,就像微小的火星还没汇聚成火焰,虽然没有直接的反对观点,但支持者也不是很踊跃。这次终于有了同一战壕的战友谈人性,我也对这次访谈有了更多的期待。


Jacek Dylag © Unsplash


人性这个词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它是人的本能和本性,与生俱来。人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善良、友善、同理心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自私、嫉妒、欺骗等。所以人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影响下,常常使人的行为变得可接受或不可理喻。曲主任举了两个例子:


一位40多岁脑干梗塞的患者,上了呼吸机以后生命体征和病变都趋于平稳,不管是从年龄,还是治疗的走向,医生还是有信心的。但患者的爱人却执意要拔除气管插管,尽管医生苦口婆心地劝说,患者的爱人还是在医生全程录像的情况下,把患者的气管插管拔掉了,很快患者就离开了人世。


另一位患者70多岁,既往有各种慢性病,此次又突发脑血管病,在医生看来患者救治过来的可能性很小,加上患者没有医保,医疗费用又给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患者的儿子不惜东拼西借也要让医生用最好的药物给母亲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终因病情严重去世。让医生想不到的,患者的儿子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对医生歇斯底里,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结果。事后医生问患者的儿子为什么明明知道救治并不会让母亲转危为安,还是不惜代价全力以赴。患者的儿子说:只要母亲活着一天,我就还是有妈的孩子。


与这两个病例类似的案例在临床并不少见,记得有一位20多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在气管插管,床旁血滤治疗后其各项指标都趋于好转,在医生看来曙光就在眼前。可患者的母亲却以医疗费用不够作为理由,把还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的患者接回当地治疗,结果到了当地医院患者就走了。如果从技术的角度去权衡,医生有医生的道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梳理,家属自有家属的理由。可以这么说,医学这门关注人的病痛,常常在死亡边缘纠结的职业,如只是单从技术角度去探讨职业的价值,可以说许多时候是无解的,也是众多从业者在医路生涯中的困惑所在。 


Aaron Ang © Unsplash


医生这个职业天天与人打交道,应该是一个最能对人性深思熟虑的职业。是病都与人性有关,除了天灾导致的病,娘胎里带来的病,那是飞来的横祸,人无能为力,即使这样在得病期间仍可以看到人性的身影。可是现代医学对于技术的过度发力,让医生把时间,精力,心思都用在了病身上,无暇在人性层面多加思考。曲主任能够比较早地在从医阶段对人性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敏感和关注,也许跟他的经历有一些关系。


曲主任在学医之初,也就是20多年前就考取了心理咨询师,有一次一位同学想让他陪着去中关村买一台电脑,当年的电脑还是在组装阶段,需要买者要有一个在配置上,花费上的计划。他问那位同学,在这两方面做好准备了没有?同学说:在配置和花费上没有什么考虑,什么样都可以。曲主任好心地说:你还是在这方面做一些计划,免得买回来在使用上和花费上不称心,过两天考虑好了,我陪你去。可是过两天以后,是听到这位同学自杀的消息。


这件事对曲主任打击很大,也许这位同学知道他的心理咨询师背景,买电脑也许只是一个说辞,真正的目的是对其心理上的纠结找一个帮助者。至此之后曲主任给患者看病就留下了一个后遗症,一个字——慢。他花在每一位患者身上的时间都在十几分钟以上,要把患者的情况了解的详详细细,包括身体的,更多是心理的。作为人,身体和心理永远交织在一起。有躯体病的人,只要有正常的思维,心理都无一例外会被牵扯进去,或轻或重,所谓大心脏,也只是心理的调节能力会更好一些。反之心理疾病,也会表现出更多的躯体症状。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躯体病和心理病,很难截然分开,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探究人的心理也是在了解人性的本质。


现在医学提倡精准,愿意让每一个病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诊治空间,备有整齐划一的医生团队,高大上的诊断设备,专属的治疗方案,唯恐疾病被无关因素打扰。但人无时无刻不活在自己的心理舒适间区,在这个间区里,人是善良的,人是有情感的,人可以互帮互助;如果舒适间区被打破,也许打破平衡的罪归祸首就是疾病,这时人的性情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善良、情感、互帮互助都会被撕的支离破碎。这不是疾病的问题,这就是人性。人性是相通的,人性的弱点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的优点每个人也都可以打造。不了解人性的医生,或是对自己精心打磨的科学诊治方案产生怀疑,或是认为患者就是一个“疯子”。相反,一旦医生眼里不再仅仅是躯体的病,而是身心具备完整的人,它对医生的改造是由里到外的升华,也让医生看待医学的视角会有质的飞跃。


Alex Block © Unsplash


解读人性不是一个纯科学问题,特别是医生在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时候。如果医生总把医学的理性,科学性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医指南,就一定会对患者的种种行为,家属的种种表现产生误判,错判。在医学上有些躯体病可治,还有许多躯体病不可治。即使可治的躯体病,人也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这些对于患者和家属都是可以接受,也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医生可以花大力气用在治疗躯体病上,但这一定不是医生的唯一目的。医生还要花智慧在与患者和家属的人性交往上做的风生水起。智慧是知识的升华,医生不仅要学知识,还要不断地反思,感悟。曲主任利用业余时间修了一个哲学的学位,以前都说医学家也是哲学家。哲学源自希腊语就是爱智慧,哲学是思考世界、生命、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学问,哲学可以帮助对经验和直觉的关注,同样哲学对人性的解读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所以不是让每一位医生都成为哲学家,但医生有了哲学的思考一定会在与人的痛苦和生死打交道的这门行业中少走一些弯路,在习得知识与智慧这个天平上,偏向智慧这一方。


华莱士讲:“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征服人心,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还是会敬畏些什么,那就是看似简单朴素的真,善,美。是真,善,美在拯救和平衡人的内心。”医学是一个医治身心的职业。医心,就要看到彼此的内心,将心比心。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性,也少有不可救药的人性,人性中总有善良的一面。所以在医生眼里要始终看到患者和家属善良的一面,用善良去拥抱善良,用爱去激发爱。人性是可以互相激励,互相感化的,虽说人性有理性的成分,但更多是充满感性色彩的价值观。理性的说教是不易改变早已深入骨髓的习惯,而站在对方角度发自肺腑的真诚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医学是人学,人就离不开人性。看好病是医生的理性能力,看好病人是医生的感性水平。理性能力需要借助医生的临床思维和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感性能力需要提升医生的人性反思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