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一直以来都是关注急危重症的救治,在医务人员眼里解除病痛,将病人从命悬一线的生死线拉回来是其工作的使命。安宁疗护是以病人内心感受为出发点的陪伴。无疑两种理念有很大不同,互相转变融合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救治危重症需要缜密的临床思维和熟能生巧的技术,从疾病的角度来说,急诊医护人员是主角。
Martin Brosy © Unsplash
安宁疗护不是技术与疾病的对决,它是以人的情感为中心,想的是病人的意愿和舒适。所以急诊医护人员要充分认知安宁疗护的理念,在救治和安宁之间要把控好病与人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边界。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救治病人的时候全力以赴,在面对安宁疗护病人的时候不张冠李戴。
(一)以病人的感受为中心,不一味顺从家属要求。在治疗方式、药物的选择上以病人的意愿为准,避免过度医疗,否则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急诊医护人员要清楚此时此刻不是技术与疾病的较量,技术已退居二线,甚至也可能退出疾病的治疗。病人的自身感受为大,不要夹杂外界的评价和客观的干扰。也许这与医学的科学属性相悖,但它却是重要的安宁疗护的理念。
(二)关注病人的意愿、舒适和尊严。要体现对于病人个体的关心,患者也是人,应该得到作为人应有的尊重。这里要体现人的平等性,也就是医护眼里的一视同仁。虽然积极救治在这里没有了用武之地,但人的感受,人的心理,人的精神都不要被忽视,这个群体在分量上与那些有技术救治价值的病人一样重要。
(三)不以治疗疾病为焦点。医学治疗始终应该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病。对于有治疗手段,会给病人带来获益的病,治疗疾病是焦点;对于失去了治疗手段,病人获益机会不大的病,某些特殊治疗可能会给病人带来其他非疾病引起的痛苦。所以治疗疾病的价值,要从人学的角度出发,以科学的认知为手段,最终以获益的高低为考核标准。
(四)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进程,生病的最终结局都要走向死亡。不管什么样的技术、药物,都改变不了死亡这个事实,医学救治的希望只是在延长死亡的时间。病治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死亡是个绝对概念。拥抱死亡,接受死亡要高于治疗疾病。死亡不是忌语;死亡也不代表医学的无能。与生一样,死也要成为日常习惯用语。
(五)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当死亡已经无法避免的时候,也就是器官受到疾病、衰老的影响已经变得不可逆地无法行使功能的时候,任何想强求通过医学上的一些人工辅助装置维系一副奄奄一息的皮囊,只会给床榻上的病人增加无谓的躯体痛苦和心理痛苦。死亡看似是一个病理结果,那是因为人为的加入了各种治疗干预;如果去掉那些只是给旁观者看的技术比武,实际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如同生命诞生一样的生理过程。
(六)急诊不仅有救治,更有关爱。如果用生和死作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那么医学技术与疾病的对决,最后一定是无功而返。躯体疾病的救治需要技术,但是否获益尚不确定;可人在疾病的终末期对情感的需求和精神的慰藉都是有增无减。急诊对许多病人是人生最后一站,所以,急诊医护人员的陪伴、守护、关爱,决定了病人是否走的安详和无悔。
有时说急诊是医疗的窗口,急诊人是危重症病人抢救的急先锋;也有时说急诊人是生命的守护神。这里的守护神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生命的守候,让病人转危为安,暂时脱离死亡的苦海,更多的是指那些器官出现急性紊乱,功能尚可恢复的病人;其二是走向死亡的陪伴,这时技术已不再是急诊人的看家本领了,更多的是人性中激发的情感为病人送上最后一程。所以不难看出从生到死,急诊这个职业完成了对病人健康的守候和死亡的陪伴这一全周期的生命历程,这也决定了安宁疗护对于急诊人的不可或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