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大一患者写的几年前她在北京儿童医院就医的经历,但通篇文字里没有一个字是在描述疾病带给她的痛苦,而是通过另一个视角让疾病的痛苦转化为一种淡定、潇洒的诙谐,去反思什么是善,什么是爱,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坚强。


文中开篇:“我在北京呆过两年,因为生病。但是我不想以病人的身份追忆那段在北京的日子,我觉得我更像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小院的居民。”虽然作者在文章中没有流露出一个病的字眼,作为医生的我还是能猜出病人得的病并不轻,从下面一段描述也许是血液病:“上门冬的时候(一种化疗药),回家早一点。路过南瓜饼店时,刚出炉的南瓜饼就派它香甜软糯的气味分子溜进我的鼻子里,不断地诱惑着我惨兮兮的吃不了它的胃。”文章读到这里不由对病人有了一种敬畏之心。小小年龄,肚量不小,让我感到自愧不如。


Valeria Boltneva © Pexels


医院看上过不是一个“好地方”,到这里的人很少有欢天喜地的,即使是一位乐观的人,在疾病的折磨下也只能把乐观暂时放在一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门外传来了一位女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嘴里不停的说:打麻药,打麻药。出门一看是一位外伤的小女孩,医生在门诊换药室给病人换药。即使周边有患儿父亲的陪伴,有医生的安抚,痛苦仍然大大超出了女孩子的忍耐力。所以医院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苦难的聚集地,而且患病是双重苦难,包含了躯体的苦难和心理的苦难,病越重,苦难越深重。


没有得病的人很难体会到这样的苦难是多么让人纠结,让人痛不欲生,让人意志消沉。每一次听到病人告诉我:疼痛,上不来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如果不设身处地去理解这些症状,都会轻描淡写地说:忍一忍,换个体位,强吃一口,把眼睛闭上,不要想其他事。似乎病人说的都不是痛苦,在医生眼里,病也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说说就没事了。因此,只有有一天成为病人,才能切身感受苦难的含义。


罗伯特·汉在《疾病与治疗》这本书中写了一位医生成为病人后的感想:“如今,我知道,因为我自己已经亲身经历过了。于是现在我能够开始真正理解我的病人们的感受,理解那些我多年来看过的成百上千位身体感觉和自我感觉上深受困惑的病人,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开始和我的病人们一样地意识到,在真正知道情况是怎样的医生和搞不清楚状况的医生之间,存在着绝对的差别,而这种知道只能通过切身的体验,通过深深体味病痛和崩溃的感受才能够获得。”


当然看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如果只是把患病作为苦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这种苦难会摧毁人的一切,一是身体迟迟得不到康复;二是情绪变得多疑、焦虑和恐惧。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到:“让一个人能迅速成长的,不是一个人一生的顺风顺水,而是他时常遭遇的磨难,实在熬不下去的困难。”人在一生中得病是大概率事件,不管得什么病都是苦难,因为没有人能预测到患病后的结局是好是坏。所以得病的苦难也催生了人变得强大的一个天赐良机,那就是坚定地从来自病榻上的各种躯体的磨难以及游荡在地狱旁的巨大心理恐惧走出来。虽说得病不是一件好事情,但谁能更早地在疾病的苦难中体验了一把生与死的淬炼,无疑为自己日后的人生道路,无论是面对生活,工作,疾病与生死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一个人一生中要吃得苦,受的罪都是固定的,只是每个人的时期不一样,有的人是少年时期,有的人是中年时期,有的人是老年时期,换一种方式来说,越早吃苦对自己越好。越早吃苦的人,就能最早享福,最怕的是中年之前,都过得顺风顺水,人到晚年却晚景凄凉。”


Fernando Brasil © Unsplash


得病磨炼的不仅仅对躯体苦难的承受力,得病最终的解脱一定是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达成和解。躯体的苦难是可以慢慢被身体接受的,甚至有朝一日成为身体的一种习惯。但人生始终保有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在疾病的侵扰下保持淡定自若,不出现情绪的失衡,需要的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素养,一种对苦难不卑不亢的心态,一种一生都要持续追求的不被情绪所打败的目标。人顺风顺水的时间很短,或者干脆没有,人永远是处在逆风逆水之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疾病会在人生任何阶段来打扰,人生会随着年龄的老化,即使疾病不来,衰老也会不请自来。总体上讲,人的身体在随时接受疾病的苦难,或者在等待苦难的路上。不要畏惧疾病,特别是在心理上不要被疾病带来的苦难所打倒。


看看文中这位病人是如何看待疾病苦难的:“我不知道此时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谁,你正在经历什么,是千锤万击的水深火热,还是万帆过尽的劫后余生?穿刺针扎进骨头的声音,升白针戳破皮肤注入身体的疼痛,的确很难忘记,PICC留下的疤也会一直存在。可是亲爱的,我想告诉你,它们并不想提醒你那些靠着墙缓缓滑下的无助时刻,它们也并不想你记得眼泪和争吵。它们是想提醒你,你有了别人不会拥有的美好时刻,那是无数人追求一生的闲暇,是你在未来乘风破浪的护盾。”


可以说作为一名医生,这四十年间大大小小的苦难看到了不少,但真正从心理上与疾病苦难和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生物医学模式的背景下,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以为苦难的罪魁祸首就是疾病本身。现在看来,心态、情绪在左右疾病发生、发展占了很重要的比重。病人心目中赖以信任的不仅仅是医生、药物和手术刀,其实病人最应该信任的就是他自身强大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可以包容一切,这个内心世界可以在苦难的风暴里,让病人看到善、学会韧、得到爱。


得病是一种苦难,任何人都躲避不了。但我们要记得苦难带来的力量,不要执着于苦难本身。